“中堅農民”在農村社會結構中處于關鍵位置
總體來講,在這四種類型中,進城戶比較穩定,且正在越來越完全地脫離村莊。半工半耕戶的情況比較復雜,從收入上講,有些家庭父母已經年老,無法種地,從而不再獲取農業收入,但進城年輕子女仍然無法獲得在城市體面安居的就業與收入條件,而隨時可能退回農村,絕大部分家庭則有或多或少的務農收入。這部分農戶存在家庭的分離。
中農家庭也不穩定,其中原因有二:一是中農家庭從農村所獲收入不穩定,包括所種其他農戶的承包地可能隨時被收走,在農村從事的副業本身不穩定;二是中農家庭隨時可以調整家庭策略,比如隨著年幼子女年長,而有外出務工經商的更多機會。從具體農戶來講,中農是不穩定的;但從產生中農的條件來看,中農則又是相當穩定的。因為隨著農民越來越多地進城,農村有了適度規模經營的條件,且農村有各種獲利機會,這些機會就為中青年人留村創造了條件,就會有人來捕獲這些機會。
老弱病殘戶也可能隨著年幼子女成年后外出務工,獲得務工收入,從而變成半工半耕戶。因此也是不穩定的,這與家庭的生產周期有關。
以上四種農戶在當前一般農業型地區的比重大致是,進城戶占10%左右,半工半耕戶占70%,中農戶占10%,老弱病殘戶占10%。這種結構是按戶來統計的,若按照在村莊的人來統計,則進城戶就不應該計入,半工半耕戶中,進城務工經商的年輕人也不應當計入。
因此,村莊中就主要有兩種人群:一是中農,二是老弱病殘。后者包括了半工半耕戶中留村務農的老年父母。此外,還有未成年的兒童。在這樣一個留村的農戶結構中,中農戶的比重依然是10%,最多不過20%,老弱病殘的農戶要占到絕對多數。可以看到中農在農村社會結構中的關鍵性位置。實際上,在當前農村人財物流出的背景下,正是中農的存在及由此形成的“中農+老弱病殘”的結構,保證了農村社會的基本秩序。
上一篇:論規劃與民生
下一篇:青年的價值困惑源自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