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干部理論教育講師團團長 賀亞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轉型加快,利益固化潛藏下的社會矛盾問題凸顯,生活不確定性增加。身處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當代青年,成長的社會環境更趨復雜,面對的價值選擇也更加多元。引導青年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關系到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全運行。
當代青年面臨的價值困惑源自哪里
當代青年多樣多變的價值選擇源于快速變遷的現實社會,價值困惑主要源于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
從物質層面看,住房、工作、養老等,成為青年的現實壓力。2015年高校畢業生達749萬人,創歷史新高,就業難成為高校青年的第一道坎。市場化改革伴生的逐利機制,客觀要求青年首先解決現實生存問題。隨著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青年成為“421”家庭結構的中堅,上有老下有小成為生活的現實。
從精神層面看,與過去相對單一的價值選擇相比,當代青年價值選擇更趨多元。全球化時代交往的擴大,各種思想、觀念涌入國內,特別是裹挾著西方政治價值觀的影視作品,直接沖擊青年既有價值結構,價值選擇焦慮成為社會問題。面對社會變遷帶來的生活不確定性,不同階層青年比較產生的相對剝奪感,致使青年的社會焦慮情緒更加明顯,患得患失心態愈加嚴重。特別是在工作、家庭等現實問題上,更容易產生生活的無助感和挫敗感。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多數青年接受了高等教育,社會參與意識、權利意識增強,現實生活的壓力,往往轉化為對體制機制問題的批判性追問。
在社會轉型期,舊的社會規則功能乏力,新的社會規則正在建構,各種價值觀都有存在的土壤。轉型期一定范圍和部分領域的社會不公現象,以客觀存在映射著主流價值觀的乏力。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加劇了青年人的失落感,驅動青年在價值選擇上更加獨立自主,也更加“物化”。
當代青年的價值困惑反映了青年的社會態度,最終會表現為具體的社會行為。當社會問題和社會不公長期存在,當涉及青年切身利益的問題不能得到妥善解決,最終會消解青年對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深層認同。
移動互聯網正在重新形塑青年的價值結構
馬克思指出,人即使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天生是政治動物,無論如何也天生是社會動物。當代青年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融入社會,需要政治社會化,進而實現政治習得和政治參與。過去,青年的政治社會化主要依靠家庭、學校、社會等。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當代青年的社會化生存主要表現為網絡化生存,青年更多依靠同質化的網絡群組實現政治社會化。
根據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較2014年12月增加3679萬人。我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達到78.4%。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1.4%,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最大。與2014年底相比,20歲以下網民規模占比增長1.1個百分點,互聯網繼續向低齡群體滲透。
根據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截至2014年12月,64.3%的青少年網民愿意在互聯網上分享;49.2%的青少年網民愿意在互聯網上發表評論;58.4%的青少年網民對互聯網非常依賴或比較依賴;60.1%的青少年網民信任互聯網上的信息;54.6%的青少年網民認為我國網絡環境安全。通過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當代中國青年的社會互動更多呈現在網絡空間,而且網絡信任度較高。在這個過程中,青年改變原有認知結構和價值結構,重新形成新的價值認同。
作為社會年齡結構中的中間群體,青年政治社會化關系到青年群體的有效整合,聯動影響低齡和高齡群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現實社會問題得以在網絡空間呈現,虛擬空間已經成為現實社會的映射。青年基于各自的朋友圈,強化著對社會問題的看法,最終上升到價值認同層面的分歧。2015年7月山東文登約架事件,一定程度上就是網絡空間不同圈層青年的價值選擇由線上演變為線下行動的結果。
無論是從信息的獲取方面,還是從對社會問題的參與度方面,網絡已經成為青年標榜自我、展現個性的重要場域,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必然展現在網絡空間。由于網絡信息傳播的快捷性,青年基于網上價值認同形成的線下動員,將會帶來不同價值選擇后的社會后果。因此,重視并規范當代青年在網絡空間的政治社會化過程,引導青年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有助于形成對社會主義主流價值的深層認同。
上一篇:農村社會結構已發生重要變化
下一篇:法治強國的中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