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博導 楊宜勇
核心觀點
●雖然時代和環境有所不同,但歷次五年發展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民生改善
●“十三五規劃”是在“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指導下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必須緊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更加重視底線民生的全面改進
●如果違背經濟規律,改善民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違背社會規律,改善民生就難免惠及面狹窄,有失公允;如果違背自然規律,民生工作就會受到自然的無情報復、無情懲罰
所謂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等。民生問題至關重要。民生不僅事關民眾的基本生活質量,而且事關社會公正、社會安全以及經濟內需拉動等重大事項。“五年發展規劃”是中國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即將順利完成“十二五規劃”的發展和改革任務,并已經全面展開“十三五規劃”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五年規劃”中是極其重要的內容,隨著人民對于民生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遠景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規劃意義的“五年規劃”與改善民生的關系將更加密不可分。
歷次五年發展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民生改善
雖然時代和環境有所不同,但是歷次五年發展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民生改善,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回顧歷史,從總體上看,1953年開始的“一五計劃”到“五五計劃”是當時計劃經濟的重要支撐,旨在勒緊褲腰帶搞經濟建設,不斷提高改善未來民生的經濟基礎。1955年毛澤東主席指出:“人類的發展有了幾十萬年,在中國這個地方,直到現在方才取得按照計劃發展自己經濟和文化的條件,自從取得了這個條件,我國的經濟面貌就將一年一年地起變化。每一個五年將有一個較大的變化,積幾個五年將有一個更大的變化。”“六五計劃”到“八五計劃”是在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制定的發展規劃,重點解決民生消費品短缺問題。“九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主要是強調轉變經濟體制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改進經濟效率和經濟質量有效改善民生。黨中央指出:“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十三五規劃”是在“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指導下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緊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更加重視底線民生的全面改進。民生不僅連民心,也牽黨心。因而更加重視民生問題是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必然體現。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推動科學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特別是讓困難地區和弱勢人群都能夠做到學有所教(教有所優)、勞有所得(得有所中)、病有所醫(醫有所康)、老有所養(養有所頤)、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境有所優、社有所穩,才能充分激發廣大人民參與改革和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在前進中實現團結和諧、共同富裕,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十三五規劃”對于民生問題的關注將提高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在改善民生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尊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如果違背經濟規律,改善民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違背社會規律,改善民生就難免惠及面狹窄,有失公允;如果違背自然規律,民生工作就會受到自然的無情報復、無情懲罰。因此,必須制定一個與時俱進、科學管用、耳目一新的“十三五規劃”。這就要堅持公平包容、共建共享,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補齊民生短板,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要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造福廣大人民群眾。
可以說,“十三五”是前所未有的歷史轉折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民生將成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因此,“十三五規劃”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將提高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經濟建設目標實現難度相對較小,就目前的現狀,以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相對滯后且任務艱巨。必須通過完善相關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發展的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環境保護,維護社會穩定,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讓老百姓都得到實惠。
上一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提高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