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我國制造業發展并不均衡,一些生產制造企業已達到4.0的水平,但還有很多企業連2.0都達不到。為什么《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
呂薇:兩化融合是工業化發展的一場革命性變化。信息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創新最活躍、滲透性最強、最廣泛的領域,信息技術正在與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產業,以及醫療、教育、物流、金融等服務業深度融合,引發了新一輪技術革命,帶來了商業模式的創新,正在催生電子商務、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產業。
兩化融合的重點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提高實體經濟的效率和創新能力。目前,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正在搶占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的制高點。如,德國提出工業4.0,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日本提出智能機器人計劃等。我國處于追趕階段,要重視傳統工業的信息化。工業4.0是智能化制造,以自動化、數字化為基礎,我國大部分企業還在工業2.0、3.0階段,需要補自動化、數字化的課。
兩化融合需要全產業鏈的發展。互聯網、物聯網的推廣應用帶動上游關鍵設備、部件、傳感器和工業軟件等裝備制造的發展;反過來,上游的發展又促進下游應用的發展。
實現兩化融合,互聯互通是關鍵。一方面,要加強物理網絡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是建立數據標準,打破壟斷,促進信息的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特別是要優先實現政府信息的公開和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
兩化融合對政府和企業的管理水平要求高。如,電子政務的核心是政務,電子只是一個手段,要通過行政改進和改革,使管理流程適應信息化的要求。要加強兩化融合的制度和機制建設。推進兩化融合,要政府搭臺、社會唱戲。政府主要抓軟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加強基礎網絡的建設,支持共性技術和標準的研究開發;另一方面,要加強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網絡公平接入和信息互聯互通等制度建設,促進互聯網的便利和安全使用。企業要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發展方向,進行自主投資。
記者:在推進智能制造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的關系,防止各地出現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局面?
呂薇:制造業是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領域,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真正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因此,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主要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作用。其中,政府的關鍵作用是創造有利于制造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有效引導市場,而不是干預企業的技術選擇。一方面,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形成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有效配置各種生產要素的發展環境。通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完善標準體系和嚴格執法,減輕企業的稅費負擔等舉措,進一步調動全社會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在外部效益大、市場不愿做或無力作為的領域發揮作用。比如,加強基礎研究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的投入,在涉及國家安全的戰略領域和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品提供領域加大資金投入。同時,改進、完善資金配置機制,提高政府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率。
在不同的產業技術發展階段,政府的作用不同。在技術追趕階段,技術和市場比較成熟,發展方向比較明確,政府可以通過財稅等手段支持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促進產業技術進步。而在新興技術和前沿技術領域,技術和市場都不成熟,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要更多地依靠市場選擇,政府重點支持前期研發、試驗示范和市場培育。由政府選擇項目,可能扼殺一些較好的創新。因此,大部分新興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要主要依靠市場選擇,不能越俎代庖。這就要求,要大力提高市場導向的創新能力,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動力;建立鼓勵制造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增強政策的穩定性和透明度,形成透明、長期、穩定的激勵機制,形成可預期的投資回報,鼓勵社會資本進行長期的技術改造和創新投入。
上一篇:監管體制應主動促進金融業轉型創新
下一篇:新常態下的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