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呂薇
記者 馬志剛
編者按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呂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對我國制定制造強國戰略的緣由、制造業的發展方向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闡釋,敬請關注。
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如何深刻理解這一部署的重大意義?建設制造強國面臨哪些現實挑戰?為什么要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怎樣提高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呂薇。
記者:最近,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發布,“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成立。這有怎樣的國際國內經濟背景?換言之,我們為什么要走“制造強國”這條路?
呂薇:目前,我國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長的換擋期,支撐發展的要素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從國內看,土地、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成本增加,傳統的低成本優勢減弱;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已經接近于警戒紅線,長期積累的環境欠賬亟待解決;人口老齡化,新增適齡勞動人口增長放緩,人口紅利下降。高消耗、低成本和環境污染的粗放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必須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從國際上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中,國際競爭加劇,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發達國家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歐提出再制造,部分高端制造業出現“逆轉移”;發展中國家利用低成本優勢加速推進工業化,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我國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轉移。在這種國際國內大背景下,制造業不進則退,必須抓住機遇轉型升級。
我國是世界制造大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但是,制造業大而不強,在創新能力、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2010年起,我國的制造業產值一直居世界首位,但在國際化的分工中,總體上我國制造業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量大利薄:制造商品占世界30%,附加值僅占1/6,增加值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企業規模很大,大而不強、大而不優,進入世界500強的大多是金融和資源密集型企業,制造企業極少;我國是世界制造產品出口大國,但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產品檔次和質量不能滿足要求,產能過剩與部分有效供給不足并存,如安全食品、中高檔消費品供應不足,一些國內消費需求流向國外等。因此,國家提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力爭通過3個10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
上一篇:監管體制應主動促進金融業轉型創新
下一篇:新常態下的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