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縣委書記、祭拜黃帝、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經驗、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社會心理建設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習近平:縣委書記不好當,我有親身感悟】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h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對縣一級職能、運轉和縣委書記的角色有親身感悟,剛才聽了六位同志的發言,很有感觸,腦海里不斷浮現我當縣委書記時的畫面,仿佛回到了三十多年前。我同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就是縣委書記這個崗位很重要,官不大,責任不小、壓力不小,這個官不好當。
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古人講,郡縣治,天下安。我國縣的建制始于春秋時期,因秦代推進郡縣制而得到鞏固和發展。兩千多年來,縣一直是我國國家結構的基本單元,穩定存在至今。
摘編自《學習時報》
【許嘉璐:把拜祭黃帝上升為國家級拜祭】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建議,把拜祭黃帝上升為國家級拜祭。當今文化建設態勢很好,但是我個人認為所缺有三項:一是缺乏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形成新時代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頂層設計。二是缺乏民族力量整合的體系。三是缺乏整個民族文化公認的標記和符號。因而,在國家層面,有塑造整個民族公認的標記和符號的需要,有把拜祭黃帝上升為國家祭祀的必要性。第一,形成整個中華民族巨大凝聚力和顯示中華民族民族性的需要。第二,祭祀的很多標記性符號都是物和神,而中華民族的特點,即我們的人文始祖黃帝是人不是神。第三,通過國家拜祭,體現時代創造力和時代精神,不是簡單克隆復制古代,不是要回到過去。
如何拜祭?要處理好和陜西黃帝陵、湖北隨州炎帝故里拜祭的關系。第一,歷代對黃帝對先祖是“拜廟不拜陵”。特別是進入周代以后,先祖拜祭都是在宗廟中進行,這就解決了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和陜西黃陵拜祭的關系。因此我建議,黃帝拜祭既要有國家的公祭,也可以有地方的公祭,還要允許有私祭,例如旅外華僑可以在家舉行家族祭祀等等。第二,為了把拜祭黃帝上升為國祭,我提出了3個國家級拜祭。一是拜祭黃帝,二是拜祭孔子,三是拜祭先烈?,F在黨和國家領導人每年“十一”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去拜祭,當年我曾提出過建議。拜祭先烈雖然是政治拜祭,但是也是國拜國祭。第三,和隨州炎帝故里要協調,處理好關系。炎黃二帝炎帝在前,文獻上記載也是先說炎帝后說黃帝,只拜祭黃帝不拜祭炎帝也是個缺憾。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麗平、趙允濟: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張麗平、趙允濟表示,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以去監管化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之后,日本又進行了以結構改革為核心的金融“大爆炸”。1.在財政赤字不斷積累的情況下,放松對債券市場的限制,進而引發利率自由化。2.在大量外匯儲備盈余的條件下,放開資本賬戶管制,推動日元國際化。3.在混業經營的背景下,放松金融市場分割的管制,促進證券市場發展。4.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推行金融“大爆炸”改革,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效率。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既不激進也不超前,是對內部經濟發展和外部壓力的自然反應。本的經歷告訴我們,在放松管制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套利機會,主要是資金在各個經濟部門間的快速轉移以及可能增加引起金融系統不穩定的房地產信貸和家庭信貸等,同時監管部門要以適當的方式對市場進行預警。首先,放松證券市場管制,是擴大中小企業和家庭獲得銀行貸款的有效途徑,但也要注意防范抵押貸款迅速擴張和房地產泡沫的風險。第二,利率市場化的影響是動態且持續的,在漸進放松利率管制的同時,需密切跟蹤市場變化和風險。第三,在放松金融管制的同時,需要把握好貨幣政策的方向,避免泡沫經濟的破壞性影響。第四,放松管制的同時必須加強金融監控。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陳睿:國民黨打不好敵后游擊戰的五大原因】
陳睿撰文指出,1938年底,經歷了淞滬、武漢等投入兵力近百萬的大會戰后,國民政府損失了大量的人員與裝備,蔣介石考慮執行新的抗戰策略——游擊戰與正規戰配合。在蔣介石對“游擊戰”的重視之下,國民黨部隊建立了一些敵后抗日根據地,但戰績卻十分糟糕,在日軍的進攻下連連敗退、損兵折將。相反,中共領導下的敵后根據地,卻從只有不過150萬人口的陜甘寧邊區迅速擴展到十多個省;武裝力量也從最初的數萬人,發展到近百萬。
日軍有一份評估報告稱,國民黨游擊隊有五大弱點:“(一)各游擊隊?;幍乇P,自相火拼;(二)缺乏大員統率,彼此不能密切聯系,易于各個擊破;(三)缺乏優良武器,不能作陣地戰;(四)正規游擊隊雖破壞力強,但對人民濫施權威,致不得民眾之信仰;(五)非正規之游擊隊分子復雜,大多為土匪散兵結構而成,戰斗力既不強且領導者俱是匪首流氓,甚少有國家觀念,易以利相誘。”而對共產黨的評價卻是:“中共是有鐵的紀律的黨組織,以黨為核心團結軍、政、民進行所謂四位一體的活動……它以‘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方針,將抗日戰變為政治戰,在建設解放區的同時,鼓動民眾廣泛開展‘游擊隊’活動……至1941年,方面軍(才)覺察到中共存在的可怕。”
摘編自《北京日報》
【韓慶祥: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從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中而來】
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部主任韓慶祥撰文指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從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中產生出來的,是從對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中產生的“中國問題”尤其是時代性課題的解答中產生出來的。這里的邏輯是:現實邏輯—中國問題(時代性課題)—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梢哉f,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書寫當代中國發展“現實邏輯”的典型范例。具體來說,習近平總書記具有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他心目中的問題,從根本根源性來講,就是從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中生長出來的時代性課題。他運用戰略思維來思考和謀劃治國理政的戰略目標(這是目標維度),這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運用總體性辯證法來思考和謀劃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這是手段維度),這集中體現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
摘編自《學習時報》
【王俊秀:社會心理建設是創新社會治理的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王俊秀指出,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國在不同的時期重點推行了以經濟建設、法治建設和社會建設為重點的社會治理策略。當前,社會結構調整,不同群體和階層的社會沖突和社會矛盾也會出現,應明確地把社會心態培育、社會心理建設納入社會治理的策略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調動社會心理資源,形成經濟建設、法治建設、社會建設和心理建設不偏廢的社會治理策略。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就提到“心理建設”的思想,基本的意圖是啟迪民智,改變民眾固有的心理,凝聚民心促進社會共同進步。在新的歷史時期,啟動社會心理建設具有新的意義。社會心理建設是通過全社會的努力使得社會心態環境不斷改善,個人和社會的心理更加健康,社會關系更加和諧,社會逐漸形成共享的價值觀念,具有更高的社會和國家認同、社會凝聚力更高、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社會實踐。
摘編自《光明日報》
?。ü饷骶W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