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九一八事變、學術研究、哲學思維與法學思維、互聯網+制造業、國企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海鵬:駁所謂中國民族主義“刺激”九一八事變謬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撰文指出,已故日本慶應大學法學教授中村菊男分析九一八事變的原因,把責任推到“中國民族運動的抬頭”。他認為,九一八事變是“尋求壯大的日本民族之生命力在滿洲遭遇到抵抗,中日兩國的利益在滿洲的沖突。”中村菊男這種評價,根本站不住腳。其實質就是在尋找侵略中國的理論根據,或者說就是一種發動戰爭的理論,是露骨的軍國主義理論,也是“侵略有理”論。把一個獨立國家的領土(如中國東北)當作是日本發展的生命線,在當今國際法意義上說,是聳人聽聞的。即使按照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為西方各國首肯的國際法,也是不合法的。中國的民族主義是愛國的民族主義,是反侵略的民族主義,是被日本和歐美帝國主義侵略逼出來的民族主義,是謀求民族自立和國家獨立的民族主義。中國的民族主義沒有妨害他國的民族利益。日本把自身發展的民族主義利益寄托在對中國侵略和占領的基礎上,完全是一己私利,完全漠視獨立國家的主權,完全漠視中國人的生存權利和基本人權,是軍國主義的,是帝國主義的,是殘忍的,是道德低下的。
摘編自《人民日報》
【顧駿:學術研究需保持文化人的根本定力與動力】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指出,自古以來,中國人推崇“君子謀道不謀食”。 一個正派的、有操守的文化人應致力于掌握天地萬物之道,不能滿腦子柴米油鹽,“安貧樂道”體現了文化人的定力。“君子”只管“謀道”,社會助其“謀食”,在制度框架內,個人興趣同謀生手段的合二為一,推動了文化事業的進步,這是最合理的共贏結果。
但在一些科研人員那里,或者因為“謀道”動力不足,個人無法從執業活動中獲得樂趣,更在意論文能夠帶來的日常生活的好處,而不是學術成就;或者有興趣卻沒能力,寫不出高質量的論文,甚至連論文都寫不像樣,更不用說滿足國際一流刊物的規范要求,走投無路之下,就求助于“第三方機構”,而后者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弄出“同行評議”造假的丑聞。論文造假性質嚴重,必須杜絕,但對中國學術界來說,更需警惕的還是,身在學術圈,卻對學術研究沒興趣或沒能力的人員不在少數,近年來頻頻爆出的專家學者將科研經費挪作非正常用途,其實也與學術研究興趣不足有關。這個根本的定力和動力問題不解決,中國學術要站上世界前沿,有點懸。
摘編自《文匯報》
【郝鐵川:不宜用哲學思維簡單取代法治思維】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長郝鐵川認為,過去和現在,法學界都存在把哲學思維簡單照搬到法律領域,法律思維被束之高閣的現象。哲學思維雖然對法律思維具有無可置疑的指導作用,但它無法簡單地取代法律思維。哲學思維是處理一般問題的,法律思維是處理具體問題的,處理具體問題要受到具體的時空特定條件,以及客觀和主觀條件的制約。
以“實事求是”為例,在立法方面,實事求是的哲學思維要求當機立斷、知錯就改,而法律思維則要求法律必須保持一定的穩定性,立法既要積極,更要慎重,不能朝令夕改。實事求是的哲學思維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法律思維則要求法律規范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不能過于細碎具體,出現“立法超載”。在司法方面,“實事求是”所主張的從客觀實際出發,反映到訴訟領域,這個“客觀實際”(或曰客觀事實)必須轉變為法庭認定的證據(或曰法律事實)。
摘編自《北京日報》
【劉世錦:互聯網+制造業很可能是下一個“風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互聯網到底解決了什么問題?主要解決了信息密度的問題,具體來講是解決信息滲透的問題,以及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麻煩?;ヂ摼W和制造業的結合,潛力極大。制造業和互聯網的結合是整個互聯網+的重頭戲,中國在這方面很有優勢,第一,互聯網技術趨于成熟,現在有一個時髦的詞叫作風口,我們正處于互聯網發展的風口上。第二,我們正處于產業洗牌的時期。第三,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各種商業模式在中國是最容易成功的,美國股市上互聯網企業排前十位的來自兩個國家,一個是美國,有六家企業;另一個是中國,有四家企業。中國有13億多人口,為全世界的各種互聯網技術、各種商業模式提供了最大的推廣環境。因而互聯網+這個事,我們完全有條件和可能做到世界上最好,一定會出現一些在這個領域中領先的行業和企業,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覺得一定是有問題的,這不是別人的問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摘編自《北京日報》
【黃群慧:基于國企功能定位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群慧指出,國有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新挑戰,明確國企改革的任務和方法是重中之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國有企業功能定位,這是新時期深化國有經濟改革的邏輯出發點。國有企業首先要談使命,由于現今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漸進式的、轉軌經濟國家,國有企業的使命可以被劃分為彌補市場經濟失靈的“市場經濟國家使命”、承擔產業政策需要的“發展中國家使命”和承擔了市場主體培育功能的“經濟轉軌國家使命”,其使命的承擔者分別為國有獨資的公共政策性企業、國有資本控股的特定功能型企業和國有資本參股的一般商業性企業。在界定了國企的功能和分類的基礎上,就需要進行國有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封麗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需把握四個基本理論問題】
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封麗霞認為,選擇一條什么樣的道路關乎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命脈和前途,關乎法治發展的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有四個問題需要正確把握,即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關系問題、人民民主、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三者統一的核心問題、法治發展的西方視野與中國特色問題、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相結合的問題。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田依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