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校課程開發、中國史與歐洲史、道路自信、新常態、能源安全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顧駿:高校課程開發需走出“小農經濟”】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上海大學“大國方略”課程團隊成員顧駿認為,多年來,在我國高校中,課程開發主要依托教師個人的積極性和學科專長。但所有教務管理在課程開發上都有一塊明顯的“短板”:缺乏合理的機制來避免教師個人專長同學生當下學習興趣和未來職業方向相脫節的可能。而這一缺陷,在通識課程開發上尤為明顯。尤其是在“小農”式的課程開發模式中,這一策略遭到完全挫敗:以教師一個人的專業所長來面對廣大學生發散的興趣點,要擊中目標談何容易?
“大國方略”開發模式,就是解決這一目標與手段悖離問題的實踐方案。課程團隊集中了不同院系和專業的教師,整門課程確定了9個專題,每個專題由一位教師主持,兩至三位教師分別主講同一主題下的不同板塊,且每個板塊既相對獨立,又彼此契合。無論課程的最初起意,還是“大國方略”的名稱設計,無論是課程專題確定還是教師選任,都是團隊成員自發發起和共同協商來完成的。因為是自發的,所以“大國方略”必須保持對任課教師的最大吸引力。作為一門課程,它是一掛“項鏈”,而不是一盤“珍珠”。為此,“大國方略”不但確定了負責課程整體性的策劃人,而且確定了確保每堂課整體感的主持人;注重在得到所有教師認可的框架內,發揮每個教師的自主性,為團隊合作和個體創造力提供最友好的環境,讓課程成為所有參與教師的共同興趣甚至“個人愛好”。正是基于這些原因,“大國方略”才克服了高校內部幾乎“顛撲不破”的成見:“教授尤其是大牌教授難合作”。
摘編自《文匯報》
【顧若鵬:應將中國史與歐洲史更有力地聯系起來】
劍橋大學現代日本史高級講師顧若鵬認為,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在世界上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盡管有學者關注這方面的研究,但這一研究主題也是在最近才得以擴展。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貢獻被忽視,這其中有幾個原因。首先,就整體而言可能因西方學者主要聚焦美國學術界,關注美國對戰爭的看法,然后才是歐洲。這其中部分原因是英語在二戰后成為全球通用語言,進而影響到國際學術界。其次,大致從1949年到20世紀80年代早期,西方人難以到中國進行相關學術研究。我認為,應將中國史與歐洲史更有力地聯系起來。中國現代史與歐洲、日本的歷史相互交織,所以,學界不應當僅僅依賴于以往那種以單個國家為基礎的歷史思維模式,而是應當更加具體地思索它們之間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陶文昭:在國際比較基礎上堅持道路自信】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指出,一個國家發展道路的好與壞、對與錯,自說自話不行,必須要有國際比較。我們說中國道路走得對、行得通,就是通過國際比較得出的深刻結論。我國與不同國家比較,都顯示出中國道路的巨大優勢。一是與發展中國家比較,我國在發展和穩定方面都取得了優異成績。二是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們也有比較優勢。我國發展可以說是風景這邊獨好。我們之所以對中國道路充滿自信,就是源于比較優勢。
通過國際比較,我們也對發展道路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一是堅信世界上有多條發展道路,必須打破對西方發展道路是唯一正確道路的迷信。二是堅信道路的正確與否由各國自己判定,主要看是否符合國情。三是堅信中國道路符合中國國情,具有強大生命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沈坤榮:新常態下提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對策建議】
南京大學商學院執行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沈坤榮認為,目前,經濟提質增效的制約因素表現在以下幾點:1.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理念缺乏。2.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單一。3.微觀市場主體積極性創造性不足。4.科技體制行政化特征明顯。就此,加快提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有幾點對策建議:1.科學界定政府、市場、社會的作用邊界,真正在重大改革問題上實現新突破。2.推動產業結構走向優化,真正做好經濟結構調整加減法。3.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創新型企業集群,真正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位置。4.打造政府主導綜合服務平臺,促進要素有序流動,真正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
摘編自《新華日報》
【張海洋:反恐怖主義戰爭會產生人道主義災難】
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教學科研辦公室張海洋撰文指出,國際社會在必要的時候采取戰爭行動打擊恐怖主義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環境的正義、正當之舉,但是,世界反恐怖主義的戰爭也有其負面的影響。1.反恐戰爭使大量無辜平民傷亡,造成世界性的難民潮。2.反恐戰爭耗費大量物資、破壞當地的經濟建設。3.反恐戰爭誘發了新一輪的恐怖主義高潮,世界越發覺得沒有安全感。4.反恐戰爭破壞了歷史文化遺跡。5.戰爭帶來了生態環境的破壞。
摘編自《法制與社會》
【黃曉勇:實現共同能源安全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認為,中國承擔大國責任在能源領域體現為兩個層次:一是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溝通合作,共同維護國際能源市場及價格穩定;二是積極參與亞洲能源市場的建設,與亞洲各國協調發展,實現共同能源安全。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框架下,中國將繼續深化與沿線國家在油氣領域的合作,在構建新的油氣市場格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高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工業產能、金融資本的利用效率,從而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持續穩定的油氣供應,同時也為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發揮并增強中國在區域治理及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展現出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應有形象。
摘編自《人民論壇》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