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宣傳思想干部、互聯網+“4創”、中國面臨最大的挑戰、美國本科招生、本科教育改革、高速公路收費體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曹輝:克服五種不良傾向,做務實+創新型宣傳思想干部】
中共陜西省安康市委理論講師團團長曹輝指出,做務實+創新型宣傳思想干部要求我們謀劃推動檢查工作時做到在務實中創新和在創新中務實。第一,克服求穩怕變、抱殘守缺的不良傾向。務實+創新型干部不僅需要激情與熱情,同時也需要思想與智慧,需要思想上的開放和開明。第二,克服保守狹隘、固步自封的不良傾向。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無功就是過,平庸就是錯”的責任意識,在工作中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第三,克服言勝于言、言而不行的不良傾向。我們要鼓勵說實話、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的宣傳工作作風,鼓勵做知行合一、少言多行的宣傳干部,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第四,克服自我滿足、自我膨脹的不良傾向。要以胸懷大局的意識、把握大勢的魄力和著眼大事的本領,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宣傳思想工作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第五,克服人云亦云、照搬照抄的不良傾向。要著眼于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人民普遍關注的大事開展工作,客觀全面報道發展形勢,實事求是分析矛盾問題,在推動發展、深化改革等方面充分發揮思想引領、輿論推動、精神支撐的積極作用,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實、做細、做好。
摘編自光明網
【秦春華:教授在美國本科招生中的作用極為有限】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指出,美國大學的招生卻是高度專業化的工作,錄取學生的決定是招生委員會獨立做出的。在許多頂尖大學里,招生委員會的主要構成是招生辦公室核心成員。我原以為,在美國大學招生中,教授是最重要的群體。事實上,這可能是一個想當然的誤解——至少對于某些大學來說,教授在本科招生中的作用極為有限,甚至完全沒有任何影響力。為什么會是這樣呢?美國同行告訴我,在研究生招生中,教授所起的作用很大,甚至是唯一的決定因素;但本科是通識教育而非專業教育。招生目標是要選擇那些能夠和本校價值觀和精神文化相匹配的優秀學生。教授也許是某一專業領域的權威,但這種專業性權威卻恰恰有可能會損害他立足于招生全局對學生的判斷力,學生在某一領域——這一領域是教授所熟悉或不熟悉的——表現出來的能力也許會遮蔽他的雙眼。因此,在這些大學里,招生必須要由專業化的招生專家來完成,教授反而被排斥在外。
摘編自《光明日報》
【忻才良:科創中心建設=互聯網+“4創”】
原《新聞報》副總編輯忻才良遺稿指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互聯網+”模式為:互聯網+“4創”。“4創”即為“創見”、“創業”、“創新”、“創造”。“4創”雖同為“創”,但內涵與側重各有不同,既可各自獨立存在,又相互關聯,密不可分。創造、創新、創業、創見,自上而下,形成一個有層次的寶塔形。創見緣何是塔基?它是上海建設科創中心的社會基礎、輿論氛圍、生態環境、政策建議,要求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為科創中心獻計獻策要有創意、新意,以便于市委市政府實施這個國家戰略任務,明確方向,制定金融、人才、風投、戶籍等必備政策。創見的價值分量及其重要性,由此可見。創業為何重要?此乃建設科創中心的人才基礎。青年創客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形成科創人才群體,使科技創新、發明創新后繼有人。而創新、創造,則是現代科學研究、實踐的更高層次,處于塔頂高位。對這“4創”——創見、創業、創新、創造的豐富內涵及其相互關系若有更全面的了解、透徹的理解,便能各自為營,人自為戰,多獻“創見”、勇于“創業”、敢于“創新”、善于“創造”。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戰略任務,便能如期達標,計日程功。正因為此,從“互聯網+”的視角來看,不妨認為:科創中心建設=互聯網+“4創”。
摘編自《文匯報》
【賈慶國:用好內外部資源來維護國際秩序是中國最大挑戰】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教授賈慶國強調,當前我們外交的總體目標應該是為落實黨在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各項改革措施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而不是急著去解決那些有爭議的領土和權益問題。可能是因為上述問題過于敏感,所以有關主管部門對這些問題大都采取了回避的態度。可是,回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在事關中國能否繼續和平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我們需要有擔當。
時代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變了,我們的思想觀念也需要與時俱進。首先它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中國的國家利益。其次,全球時代國家利益博弈的方式是通過和平的方式增加自己在世界的權益來謀求國家利益。隨著中國在現行國際秩序中的利益越來越大,中國在國際秩序問題上面臨的挑戰除了改革現行國際秩序以外,越來越多的是防止現行國際秩序的弱化。此外,經過30多年的快速增長,中國經濟的規模己經很大,這意味著中國越來越無法像過去那樣可以通過搭便車的方式來謀求自身利益,而是越來越需要像超級大國那樣通過維護國際秩序來維護自身利益了。在新形勢下,中國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學會如何更有效地用好自己和他國的資源來維護國際秩序。
摘編自《現代國際關系》
【馬陸亭:我國本科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馬陸亭認為,本科教育要幫助學生完成從家庭人向社會人的轉換,并使之成為高級專門人才。針對當前我國本科教育的虛、散、空問題,我們需要以嚴謹的態度推動變革。第一,結構化育人。這是我們的本科教育必須堅守的思想。一是結構性的知識;二是不可缺少的科學試驗和專業實踐;三是必要的社會實踐,這是接觸社會、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必要途徑。第二,多樣化發展。本科教育內容的結構化既要必須,也要多樣,因為社會的需求是多樣的。各校可以有自己的結構化安排,但不結構化則是不對的。第三,增加學生選擇。每個學生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因此我們的教學計劃不能千篇一律或過于剛性,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增強學生選擇的主動性。第四,堅持小班教學。應把小班教學比例列為高等學校評估的重要指標,各學校也要向社會公開這一比值。第五,加強課程開發。隨著高等學校規模的龐大,許多高校拒絕小型的前沿課程,這是個大問題。其直接結果是導致課程的陳舊,還會使學生無課可選。長期下來,學校的科研水平、教學水平都將受到影響,科教兩張皮亦難以改變。
摘編自《光明日報》
【陳憲:長期保留高速公路收費體系暴露了我國部門利益藩籬的問題】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撰文指出,長期保留高速公路收費體系,充分暴露了我國現行體制中部門分割、部門利益藩籬的問題。通過收稅籌集公路養護管理經費是稅務部門的事,公路養護管理預算的核準是財政部門的事,公路主管部門只是預算執行單位。而通過收費籌集公路養護管理經費是公路主管部門的事,其標準制定和預算執行都是自己的事。顯然,由利益相對超脫的財稅部門來做這件事更合適。總的來說,對于收稅與收費這道選擇題,需要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看哪個選項對經濟社會發展和老百姓生活整體更加有利,才能做出更為合理的選擇。
摘編自《解放日報》
【徐根興:技能教育支撐“中國制造2025”】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徐根興指出,《中國制造2025》為我國高校如何進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課題。一、不管是新興產業還是傳統制造業,都需要工匠精神和高素養的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決定著“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實現。二、“中國制造2025”對提升技能教育品質的要求:1.教育理念轉型。強化學校功能、打通職業教育與所謂精英教育的辦學體系,讓學生自由地、有尊嚴地在各類教育層次中選擇和轉換,這是教育理念轉換的切入點。2.高校招生結構轉型。3.職業教育的水平關乎國家競爭力。三、提升技能人才的教育品質需要促進校企深度合作。1.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打通《職業教育法》與教育行政法規、勞動法規、稅收法規等,使各項法規之間有更好的邏輯關聯和銜接。2.建立企業、學校、政府、行業等多方面合作信息互通和有效的對接機制。3.明確校企合作中企業的主體地位。
摘編自《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