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亞投行、政治互信、“四個全面”、國有企業審計工作、社會治理、高等教育國際化、家庭教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曾賽星:亞投行給“中國建造”全面走向世界提供重大契機】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曾賽星表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簽署儀式日前在北京舉行,標志著亞投行籌建工作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即將開始全面運營。有關成員國將共同努力,“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確保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為國際金融機構中務實、高效的一員。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國的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產業將迎來全面走向世界的重大契機。作為“一帶一路”宏大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撐,亞投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有關建設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是體現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所提倡的開放包容、透明公正理念的平臺。
“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普遍具有剛性的財政約束,基建投資支出不足,基礎設施落后,相關指標如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鐵路里程等,均遠低于我國;同時,我國涉及“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對接的西北部各省區鐵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也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基礎設施特別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均極其旺盛,投資空間巨大。機會千載難逢,怎能失之交臂!“中國建造”迫切需要朝乾夕惕,倍道而行,接棒“中國制造”,塑造響亮世界的“中國工程”品牌。
摘編自《文匯報》
【李永成:政治互信是中歐關系的核心資產】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永成指出, 6月29日,李克強總理在中歐工商峰會上發表了題為《攜手開創中歐關系新局面》的主旨演講,總結了40年中歐關系發展脈絡,勾勒了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未來發展的路線圖,內容豐富,滿是干貨。尤其給人印象深刻的是,總理將中歐關系持續健康發展歸功于三大支柱,一是雙方在政治上“始終能夠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雙方在經濟上“都致力于相向而行、互利共贏”,三是雙方在文化上“共同促進文明對話、交流互鑒”。在這三大支柱中,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為核心的“政治互信”作為第一支柱無疑是重中之重,它不僅是中歐關系的戰略動力,也是中歐關系超越“文明的沖突”和“大國政治的悲劇”邏輯、不斷走向成功的有力保證。
首先,政治互信是中歐關系最有價值的核心資產,是決定中歐關系面貌的核心要素,使中歐關系成為讓中歐人民放心、讓世界人民安心的、靚麗的主要雙邊關系。其次,中歐政治互信不僅是雙方利益關系的產物,更是領導人的戰略遠見的成果。 第三,政治互信是中歐經貿關系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第四,政治互信是中歐文明關系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動力。
摘編自光明網
【鄭長忠:“四個全面”是“火箭式菱形結構”的戰略布局】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鄭長忠認為,在“四個全面”的內容中,我們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的目標與方向,“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是戰略的兩翼與重點,“全面從嚴治黨”是戰略的基礎與主體。由此, “四個全面”在內容結構上,實際上形成了一個“火箭式菱形結構”的戰略布局。任何一個戰略布局,都要有一個目標與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這一戰略布局的目標與方向。不論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對奮斗目標的闡述,還是上述我們理論分析的歷史邏輯,都很明確一點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的奮斗目標,也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出現與發展的內在動因。在黨建國家歷史邏輯作用下,要能夠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歸根結底還是要靠黨的力量領導人民來推動。因此,推動兩翼發展以實現目標,動力在于黨,而黨是領導人民的核心力量,因此,黨與人民就成為了實現戰略目標的歷史性的主體力量。在新的歷史時期,要讓人民能夠擁護黨,并發揮主體作用,對于黨來說,就必須全面推進從嚴治黨。
摘編自光明網
【劉紀鵬:深化國有企業審計工作要做三點】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指出,傳統審計轉型與升級迫在眉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化國有企業審計。首先,審計機關應當建立宏觀性、全局性的思維模式。從制度、體制和政策層面,分析國有企業現有布局、發展和監管狀況及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轉換角度拓展國企審計范圍,深化企業審計。針對目前國有企業資產營運效率不高、抗風險能力差的現狀,審計機關應從推進國有企業整合重組,做大做強國有企業的角度提出審計建議。其次,要創新審計技術方法,通過技術升級來深化國企審計。審計機關要更新審計觀念,積極創新審計方式,通過審計信息化等新技術方法來深化企業審計,主動感知國有企業苗頭性問題,把風險消滅在萌芽階段。最后,要加大跟蹤督促整改力度,促進企業審計結果公開化。針對被審計單位一些屢查屢犯、消極整改等問題,審計機關要在初次審計基礎上跟蹤督促整改,通過人大的權力監督、部門的聯動監督和社會的輿論監督,達到提升審計成果,強化審計整改工作的目標。
摘編自《經濟日報》
【金太軍:建構多元協同的社會治理創新體制】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金太軍表示,社會治理的應然訴求是政府與社會的合作,在合作治理、參與行政、依法行政等觀念的指導下,將社會力量引入社會治理中,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多元化社會治理體制是創新社會治理與社會和諧穩定長效機制的戰略路徑,也是解決上述重點領域問題的根本體制保障。
具體而言:第一,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政治優勢與組織優勢,充分發揮其總攬全局和引領方向的核心領導作用;第二,轉變政府社會治理傳統理念,培育社會與公眾的社會治理參與意識與能力。第三,完善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機制體制,完善法治建設與法制體系。第四,建立落實協同合作體制的支撐平臺。著力建構包含各種優勢資源與能力的信息共享機制、技術融合機制、政策優惠機制等。
摘編自《新華日報》
【理查德·弗里曼:高等教育國際化離不開政府的扶持】
哈弗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弗里曼表示,國際交流有“走出去”與“迎進來”之別,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同樣存在這兩種方式。近年來,中國的教育系統得以相當程度地改進,政府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所以在中國每年有越來越多的畢業生走出高校。中國政府還設立很多留學項目,本土本科教育培養出的眾多“學霸”,紛紛拿著政府的資助海外求學。中國學生正越來越密切地融入國際課堂之中。
客觀地講,要邁出“迎進來”的一步尚需假以時日。30多年前,中國的高等教育、科研工作才剛剛重新開始。高等教育國際化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最重要的就是經濟上的資助,設立一些特殊項目為國際學生提供獎學金、助學金。中國并沒有引進移民的傳統,于是需要營造更加包容、樂于接納的文化,這同樣需要一個培養的過程。另外,想要迎來更多的年輕人從海外而來,環境污染是中國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摘編自《文匯報》
【王湛:提升家庭教育質量必須抓緊三件事】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教育部原副部長王湛認為,提升家庭教育質量必須抓緊三件事。一是在全社會加大對正確家庭教育觀的宣傳和引導,促使廣大家長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改變家庭教育淪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缺位或越位的現象。二是加強對家長學校、家長培訓的規范和引導,重視對家長教育的研究和指導,研究提高家長學校教育質量和效益的方法,教育部門要把辦好家長學校納入指導和考核學校教育工作的范疇。三是積極開發高質量的家庭教育資源。家庭教育資源尤其是家長培訓指導的書籍資料存在著優質資源少、劣質資源濫的現象。建議有關部門有計劃地組織力量編寫相關書籍資料,開發各種媒質的資源,利用網絡平臺,向廣大家長提供優質的家庭教育資源。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