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司法公平、經濟發展、科學決策、土地財政、養老并軌、中等收入陷阱、經濟轉型升級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習近平:決不允許讓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
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從一定意義上說,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政法戰線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之劍,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要重點解決好損害群眾權益的突出問題,決不允許對群眾的報警求助置之不理,決不允許讓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決不允許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合法權益,決不允許執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詳細》》
【張卓元:經濟發展不怕慢,就怕走彎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穩中求進”不僅是改革所需的基本思路,也是經濟發展的題中之義。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底子”還很薄,快速轉型、一步到位的改革方式無異于“休克療法”,將給改革帶來巨大風險,而“穩健”則能保證改革目標的有效達成。在經濟發展方面也是如此。宏觀政策要穩健,盡量避免以通貨膨脹等手段刺激經濟增長。不可過分追求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否則容易留下“后遺癥”,這方面的教訓不容忽視。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詳細》》
【楊潤勇:科學決策要找準真問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潤勇:教育政策問題的挖掘和確認往往涉及地方教育發展的關鍵點,事關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教育政策制定過程的中心環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確定問題、分析問題,反映了教育決策者的重要能力,也直接關系著地方教育決策的水平。地方教育管理是個系統工程,決策者面對的問題紛繁復雜。只有那些地方客觀存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事關地方教育發展的重大關鍵問題,才會引起管理者察覺和關注,才能成為或轉化為教育政策問題。因此,問題的確定是一個從諸多錯綜復雜的表象中篩選的過程。問題提出后,還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為進入議事日程做好準備。選擇和分析的環節,是科學教育決策之前必經的過程。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詳細》》
【石建勛:“土地財政”已成發展障礙】
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石建勛:“土地財政”的收入模式為地方政府聚集了巨額可支配財力,帶動了區域內投資增長,進而推動地方經濟增長和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間接維護了目前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但同時,地方政府過分依賴土地收入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不僅帶來了城市規模的無序擴張和土地資源浪費,引發了房地產價格暴漲,地方經濟結構畸形發展,也帶來了地方政府負債居高不下,債務風險不斷攀升?!巴恋刎斦笔杖肽J讲粌H不可持續,而且已成為今后發展的障礙。
“土地財政”收入模式產生的制度癥結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權與事權的不匹配。因此,解決“土地財政”的關鍵在于改革現行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
摘編自《文匯報》詳細》》
【鄭功成:十項措施可消減養老并軌改革陣痛】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鄭功成:一是讓機關事業單位一體聯動,而不宜分割推進;二是要通過結構優化來實現制度轉型,即以多層次制度安排替代單一層次的退休金,而不是簡單地大幅降低待遇,主張同時建立職業年金與年功年金制;三是個人必須承擔與企業職工相同的繳費義務;四是建立與企業退休人員一樣的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五是建立適宜的管辦機制及其與其他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機制;六是在實行年輕人同步起點的同時,制定中老年在崗者的過渡方案;七是采取分級負責制,即根據公職人員的歸屬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責任;八是由國家支付改革的初始成本,即適當增加一次工資,以消減改革初期帶來的陣痛,促使制度平穩轉型;九是單獨運行,即基于公職人員的穩定性和規避基金貶值風險與保值增值壓力,可以單獨建賬,獨立運行;十是全國同步推進,不宜再經漫長試點,因為改革目標與方向都是明確的,不需要再“摸著石頭過河”。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孫杰:改革不力或使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孫杰:盡管在過去30年中,我們始終重視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并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毫無疑問,依靠科技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潛力還遠沒有發揮出來。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以往改革本身所帶來的紅利已經開始下降,中國已經進入到了迫切需要轉變生產方式,依靠勞動生產率實現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的關鍵階段。顯然,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長期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未來幾年中,依靠科技能否實現年均7.2%的增長依然是一個具有很大挑戰的任務,做不到這一點,我們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詳細》》
【林毅夫:經濟競爭力要重“結構性改革”】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作為一個低收入國家,我國資金要素相對短缺。為了保護部分資本密集型企業的生存,造成了金融和資源等要素價格的局部扭曲。這種“保護”在當時是雪中送炭,在今天就要重新思考。今天,我國已是一個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絕大多數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已經符合比較優勢,繼續給予過度保護則成為多余的“錦上添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就是要把要素市場上殘存的扭曲消除掉,讓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一樣,平等使用各種生產要素,公平公開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以此挖掘、釋放經濟增長潛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李偉:轉型升級是當前最緊迫課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首先,國內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依然偏弱。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不少措施來刺激消費需求,但是效果并不理想。2012年消費需求所占比重比前些年有所提高,達到49.5%,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低20到30個百分點;而且消費比重的提高還有出口、投資增長幅度下降的因素。
第二,資源、資本依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在我國人口紅利減弱、耕地紅線逼近、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的情況下,由于對自主創新重視不足,我國產業發展缺乏核心技術,長期依賴外來技術,我國的創新系統未能提供支撐增長的新動力。
第三,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近年來我國第二產業比重已經從2006年47.9%的峰值下降到2012年的45.3%,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高。技術附加值較高的復雜資本品和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能力不足,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裝備制造、關鍵零部件、高端原材料等大多需要進口。
第四,市場經濟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最突出的是政府與市場關系尚未完全厘清。一方面,政府在投資項目審批、要素價格管制、市場準入等方面存在“越位”的情況,抑制了市場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在教育、醫療、養老、環保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這不利于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不利于社會的長遠發展。
摘編自《經濟日報》詳細》》
?。ü饷骶W記者 宋雅娟整理)
歡迎關注【光明網理論動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