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制度現代化、現行土地制度、制定社會救助法、新型保障房制度、美養老金個人賬戶、“軟腐敗”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俞可平:實現“制度的現代化”,需要“有破有立”】
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認為,要堅決破除阻礙社會進步的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現代國家治理體制。制度的現代化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破,另一方面就是立。
破--就是一定要破除有弊端的體制機制。對于那些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要堅決破除。我們現在有些體制是違背政治學公理的,還有一些體制機制,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例如這次三中全會《決定》廢除的勞教制度。還有不少制度要么設計不合理,要么相互打架。例如,黨內的廉政法規有100多個,是全世界最多最齊全的,甚至具體到吃飯要四菜一湯。但是效果好嗎?顯然不好。這些制度該修改的要修改,該廢除的要廢除。
立--就是健全和完善各種制度。現在還有很多好的制度沒立起來,比如人民代表制度。我們現在還沒有行之有效的機制。一些地方設立了 “人大代表聯絡站”,效果非常好,“上訪”數量明顯下降。大家都說這個制度好,但不能推行。為什么?據說是因為有人擔心“人大代表聯絡站”會變成西方的 “議員辦公室”。其實,這完全是性質不同的兩碼事。我們的整個人大制度,包括人大代表聯絡站,本來就置于黨的領導之下,有什么好怕的?如果沒有暢通的代表聯絡機制,不就是成心不讓人民代表聯系人民群眾嗎?
摘編自:《同舟共進》
【蔡繼明:現行土地制度使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難以推進】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教授蔡繼明認為,現行土地制度存在權利二元、市場進入不平等、價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兩種所有制土地權利平等、市場統一的土地制度。目前的土地制度和政策,不是限制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轉讓,就是規定無償退出機制。由于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轉和退出機制,兩億多進城務工的農民大都在農村保留著宅基地和承包地,農村土地的流轉額不足10%,這不僅使農民工難以獲得在城里安家落戶和創業發展的資金,而且難以斬斷與農地千絲萬縷的聯系,阻礙了農地向種糧大戶的集中,使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難以推進。
摘編自:《科學時報》
【闞珂:制定社會救助法的條件已經成熟】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闞珂認為,制定社會救助法的條件已經成熟。其理由如下:第一,有比較豐富的實踐。目前,我國已基本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自然災害救助為基礎,以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制度為支撐,以臨時救助、社會幫扶為補充的城鄉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為制定社會救助法奠定了很好的實踐基礎。第二,有相當的財力資金保障。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的物質基礎越來越雄厚,已經有能力根據實際需要開展社會救助工作。據統計,2012年,社會救助資金從十多年前的幾十億元增加到了2000多億元。第三,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各地方、各部門和各方面都提出,我國亟須制定社會救助法以規范社會救助工作。第四,有立法理論、立法技術支持。與社會保險法等法律相比,社會救助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相對簡單,社會救助立法研究有比較充分的理論成果,也不存在無法解決的立法技術問題。
摘編自:《光明日報》
【姜雪梅:新型保障房制度須依托住宅市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姜雪梅指出,中國住房社會保障制度事關國計民生,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對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和作用?,F階段中國保障性住房體系仍以產權式保障性住房為主,還未形成全面、長效、穩定的機制體制。為實現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的近期目標和全面確?!白∮兴印薄⑻嵘U戏抠|量的長期目標,新型保障性住房制度需并行且依托于住宅市場,圍繞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而建立。
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的加速期,雖然城市居住人口急劇上升,但是人口的流動性和人口結構的變化較大,因此能做實時動態調整的消費者貨幣補貼為主的模式適合于新型城鎮化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保障性住房的供給應與住房市場緊密結合,在充分利用存量房屋資源的基礎上,合理供給保障性住房。為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建立維修補貼制度,實施差別化的消費者補貼,有效配置資源。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根據住房保障對象的規模與保障范圍,確定保障性住房在整個住房供應和消費中所占的比重。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解決半城市化問題,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實施應打破戶籍限制、面向所有居民,實現公平的住房保障。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孫潔:養老基金個人空賬做實可能面臨貶值的問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在談到個人空賬做實能否解決養老基金空賬問題時指出,其實個人空賬做實之后,還可能面臨貶值的問題。養老金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按照現在資本市場的情況、投資比例,如果不去很好地保值增值,貶值風險還是很大的。所以我主張不做實,繼續采用給個人賬戶記賬的方式,到期發放。
對于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貶值風險,現在國家正在擴大投資渠道,擴大投資品種,盡量避免通貨膨脹帶來的問題。2011年,作為試點,廣東拿出1000億養老金投資資本市場,當時引起了巨大爭議。其實這1000億元是各種投資品的一個組合,最終也是為保證養老金安全性,規避風險,想辦法讓它增值。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辜勝阻:行訴法大修要強化對權力約束和權利保護】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表示,此次行政訴訟法修訂直面我國司法工作中行政訴訟的“短板”局面,立足于解決實踐過程中存在的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三大“頑疾”,《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呈現出諸多亮點。但要從根本上改變行政審判的“短板”、治理行政訴訟的“頑疾”,化解“信訪不信法”的困境,必須按十八屆三中全會司法體制改革精神,從體制機制入手,大修《行政訴訟法》,進一步強化對公權力的約束,保護公民和市場主體合法權利,排除對司法的行政干預,暢通“民告官”的渠道。
摘編自:新華網
【陳家喜:“軟腐敗”更易滋生、蔓延和擴散】
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陳家喜認為,“軟腐敗”是指那些情節輕微、界定模糊、影響面較小的腐敗行為,比如超規格公務接待及職務消費、打招呼、走后門、搞裙帶等等。這些軟腐敗由于情節輕微,也被看成灰色腐敗、微腐敗,容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并泛濫開來。我國“軟腐敗”有其滋生的土壤,如公共財政支出不透明、人大預算監督乏力、反腐制度缺乏細則以及重人情的社會習俗等。
他認為,“軟腐敗”同樣是一種腐敗行為,并且由于其較為細微而不易被察覺,更容易滋生、效仿、蔓延和擴散,久而久之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黨政干部大吃大喝、講特權、謀私利,必然會損害社會公平正義?!败浉瘮 币矔拥缴鐣M而破壞社會風氣。當社會盛行走后門、找關系、送禮辦事的規則時,無疑會增加公共活動和社會交往的成本。
摘編自:《深圳特區報》
【宋錚:中國問題的國際化是更高更長遠的綱領】
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副教授宋錚認為,現代經濟學的本土化其實就是以中國經濟現實情況為導向,運用現代經濟學研究和解決現實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推動和發展現代經濟學。現代經濟學的框架和方法是不分國界和政治經濟體制的,本土化是現代經濟學在中國的應用,也是用中國元素去豐富現代經濟學。中國問題的國際化是更高更長遠的綱領。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和現代經濟學中國元素的增加,我們不僅希望更多的中國學者研究中國的現實問題,而且也希望更多的國際學者加入我們的隊伍。中國經濟已經注定成為世界第一。但愿在不太遙遠的未來,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問題成為最多經濟學家的研究對象,這是中國軟實力提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摘編自:《文匯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