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姜雪梅
中國住房社會保障制度事關國計民生,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對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和作用。現階段中國保障性住房體系仍以產權式保障性住房為主,還未形成全面、長效、穩定的機制體制。為實現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的近期目標和全面確?!白∮兴印?、提升保障房質量的長期目標,新型保障性住房制度需并行且依托于住宅市場,圍繞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而建立。
一、我國未來保障性住房框架體系
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保障性住房制度,逐步完善以點鋪蓋面的全民保障性住房框架體系,使低、中、高收入階層均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改善居住環境,實現全民 “住有所居”,創建“體面、舒適”的居住環境。未來充分利用十二五期間將建設的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和存量住宅,完善住宅過濾機制,鼓勵階梯式住宅消費,不僅解決低收入階層的住房問題,也要改善大部分居民的居住環境,同時實現“住有所居”和“體面、舒適”居住環境目標。未來以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為主,保障性住房分配擺脫戶籍限制面向所有所在地居民(包括農民工等流動人口),普惠性的公積金制度將覆蓋所有在職職工,全面擴大保障性住房對象范圍和住房保障覆蓋面,讓所有居民實現基本居住權利。通過現階段的住房保障制度體系的完善和整合,主要采取依據市場配置的消費者補貼為主的保障模式,以租金補貼、公租房制度(含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制度等覆蓋中等收入以下居民。同時,推廣租金補貼、二手房購房補貼和購房稅收優惠,加大消費者補貼力度,使居民根據需求、按照市場配置原理自主選擇居住地點。
二、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健均衡發展的住房社會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議
根據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需求,建立以消費者貨幣補貼為主、多層次多渠道籌集房源和資金、面向全社會的透明、公平的新型保障性住房體系。
第一、制定明確的政策目標及長遠規劃。
住房消費具有長期性、持久性的特點,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住房保障的需求程度和發生范圍也會產生很大的差別。首先摸清中低收入群體的人口分布情況和住房情況,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住房保障建設計劃,不能以硬性指標為基準確定保障目標,避免資源浪費。我國應從發展的角度,制定出可操作性的住房保障短期目標和長遠規劃,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宏觀政策的變更而適時調整。
第二、適當調整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根據目前的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大、資金缺口大、監管乏力、分配不均、產業轉移、人口流動性大等現實情況,適當調整保障性建設規模。我們應優先完成已開工保障性住房項目的竣工和公平分配,充分利用資源,謹防爛尾樓的出現。
第三,推廣公積金制度,消除戶籍障礙,建立公平的住房保障體系。目前公積金制度的覆蓋范圍較窄,根本沒有發揮普惠性的住房保障功能。因此,應把更多的職工納入其中,提高其覆蓋率,提高貨幣補貼的覆蓋面,提升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
三、以消費者貨幣補貼為主,以市場體制機制為基礎,面向所有居民實現公平的住房保障
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的加速期,雖然城市居住人口急劇上升,但是人口的流動性和人口結構的變化較大,因此能做實時動態調整的消費者貨幣補貼為主的模式適合于新型城鎮化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保障性住房的供給應與住房市場緊密結合,在充分利用存量房屋資源的基礎上,合理供給保障性住房。為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建立維修補貼制度,實施差別化的消費者補貼,有效配置資源。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根據住房保障對象的規模與保障范圍,確定保障性住房在整個住房供應和消費中所占的比重。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解決半城市化問題,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實施應打破戶籍限制、面向所有居民,實現公平的住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