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業、黨內法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稅收、教育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占斌:把飯碗拴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導張占斌: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問題發表了許多重要論述,農業經濟是他重點關注之一。他曾在浙江提出過“跳出三農,發展三農”的農村發展思路。去年12月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穩定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充分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產經營積極性,使務農種糧有效益、不吃虧、得實惠。總書記多次強調,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有13億人口,如果糧食出了問題誰也救不了我們,只有把飯碗牢牢拴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摘編自《人民論壇》詳細》》
【甄小英 :黨內法規的科學化程度關乎國家興衰】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甄小英:黨內法規是經過黨內一定授權機關,通過法定程序產生,規范黨內關系、黨組織的工作和活動及黨員行為的黨內規章制度的總稱。它集中反映了全黨意志和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對全體黨員具有同等約束力,具有權威性、普遍性和一定強制性;它不依個別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或注意力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長期有效性。
從本質上講,黨內法規是黨的權力架構和整個肌體有序運行的制度載體,也是政黨運行現代化、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的重要衡量標準。黨內法規是否合乎政黨運行的科學規律關乎黨的興衰。由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因此,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的科學化程度也關乎國家的興衰。
摘編自《前線》詳細》》
【朱立恒:懲治必嚴 遏制腐敗的重要保障】
國家行政學院朱立恒:堅持懲治必嚴、加大腐敗懲治力度,可以更好地做到標本兼治。反腐倡廉猶如治病,只有弄清腐敗行為的形成機理,才能對癥下藥。如果腐敗行為得不到及時有效懲治,或者腐敗行為受到的懲罰遠低于腐敗收益,就難以遏制腐敗行為。這意味著,要減少和避免腐敗行為的發生、遏制腐敗蔓延勢頭,就必須加大腐敗懲治力度,增加腐敗成本,從而削弱潛在腐敗分子的腐敗動機。這不僅可以收到治標效果,而且有利于促進治本。相反,如果不能通過加大腐敗懲治力度形成反腐的強大威懾,就難以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遏制腐敗蔓延勢頭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王 軍: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對稅收事業的引領作用】
國家稅務總局黨組書記、局長王軍:我們將按照習近平同志關于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的要求,積極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對稅收管理進行前瞻性思考、研究和設計,統籌抓好信息化建設與征管改革。要一手抓金稅三期工程建設、一手抓稅收風險管理,促進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人力資源配置的變革與創新,使稅收工作實現質的飛躍。牢固樹立風險管理理念,把風險管理貫穿稅收征管工作全過程。依托信息技術平臺,對不同風險等級的納稅人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措施。適應數據信息向稅務總局、省稅務局集中的趨勢,適當提升一些復雜涉稅事項的風險管理層級,逐步實現稅務組織體系扁平化。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劉蘭秋:以“患者看得見的方式”查明事實真相】
首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 劉蘭秋指出:應強化訴訟程序的規范化、科學化設置,進一步改革、完善現行的醫療損害鑒定制度,除了構建鑒定管理主體利益無涉的鑒定管理體制、建立鑒定人個人負責制外,還應將鑒定視為訴訟過程中的證據調查活動,強調鑒定人的證據方法屬性,強化法官對鑒定程序的組織權和對鑒定結論的審查義務,增強法官對醫療損害鑒定意見的認證能力;從實體要件、程序要件和形式要件三方面構建醫療鑒定意見證據能力要件體系;通過建立并完善鑒定結論展示程序、交叉詢問程序、鑒定人出庭制度、專家輔助人參與質證程序來建構科學完備的鑒定結論質證程序,并建立科學的鑒定意見認證規則。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詳細》》
【王香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對世界和平和文明的積極貢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編審王香平在解析中共領導人關于“中國模式”的論述時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領導人并沒有刻意使用也沒有刻意回避“模式”概念。從鄧小平為了強調“走自己的道路”而確認“中國模式”,到江澤民為了應對國際上的各種風險考驗而堅持“中國模式”,再到胡錦濤主動擴大宣傳并讓“中國模式”“走出去”,中共領導人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根據時代條件的變化而不斷深化對“中國模式”的認識,,實質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分反映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堅持、發展及其前途命運的理論自覺和歷史自覺,在一定程度上勾畫出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覺自信的歷史軌跡。
中共領導人談論“中國模式”以及倡導發展模式多樣化,實際上是站在世界格局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來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論從構建國際關系新秩序的視角,從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的視角,還是從建設和諧世界的視角,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是對世界和平穩定、民主文明的積極貢獻。
摘編自《當代中國史研究》詳細》》
【顧寶昌:我國須正視史無前例的人口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顧寶昌:我國人口問題的風險不在于數量或規模,而在與結構。生育率將長期走低、老齡化社會、城市化問題、規模巨大的人口流動,可以預見,這四種現象,將會給中國提出史無前例的人口挑戰,而且這種挑戰將不單單止于人口層面,更會帶來社會形態的改變。應對這種史無前例的挑戰,最迫切的就是要正視這種挑戰的到來。整個社會要認識到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上,更要看到正向我們走來的人口挑戰是什么樣子。有了認識上的轉變,其他問題就順利成章了。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詳細》》
【吳啟迪:教育改革應該有自信 避免急功近利】
教育部前副部長吳啟迪認為,教育是百年大計,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改革是必須的,但哪怕是微小的改革,也要考慮到可能對教育和民族國家未來的影響,防止被某些浮躁情緒牽著鼻子走。我理解的“更好的教育”,不像美國的,也不像歐洲的,是中國自己的。從中小學來說,要解除孩子的負擔,要給他們留有空間,發揮創新能力。其實我覺得,現在的高中到了第三年基本上就是復習備考了,這種狀況是不好的,能不能通過一些改革,改變這種狀況。就高等教育來講,要更加往培養創新人才這方面去發展。我支持大學生去參加一些競賽。我認為不只是異想天開才叫創新,創新的背后往往要有實踐,要動手,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另外,講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我認為需要強調價值觀問題,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可以說是成功的前提。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三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對我們的教育,我認為也應該有自信。只要在現有基礎上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穩妥地發展,踏踏實實地再干上十年二十年,中國教育的發展將會更加健康,提供給老百姓的教育條件也會更好。
摘編自《文匯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