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貿易、金融、中國式現代化、人口老齡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嘉珊: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國家文化發展國際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嘉珊認為,不斷培育文化貿易新優勢,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全球文明交流與互鑒都具有重要意義。高質量發展文化貿易需要以技術創新賦能內容創作與生產。一方面,須鞏固先發優勢,依托相對成熟的工業化生產體系,提升創意研發、智能制作、跨境運營的全鏈條服務能力,持續擴大沉浸式娛樂、虛擬偶像、互動敘事等數字文化產品的全球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應深挖傳統文化富礦,運用數字孿生、擴展現實等技術對文物、非遺、典籍等進行多維解碼,通過“文化數據庫+創意算法”的模式孵化新型文化衍生品,構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數字文化貿易新生態。通過品牌建設提升國際市場價值是重要方式。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要求突破低附加值產品出口的局限,推動產業鏈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實現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轉型和結構升級,提升數字文化產品、版權服務、創意設計等知識密集型業態占比。實現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還應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之中。高質量發展文化貿易絕不是單向輸出,其本質是通過提升文化貿易的質量效能、創新濃度和價值厚度,搭建起中外文明對話的橋梁。
摘編自《光明日報》
【黃益平:全面推進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中的賦能應用】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認為,人工智能具備典型的通用技術特征,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能夠在幾乎所有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金融領域就是其中之一。從前臺營銷到中后臺運營再到分析決策,人工智能的應用幾乎貫穿金融服務整個鏈條。通過更好地處理金融數據、預測市場趨勢、優化客戶服務和管理金融風險,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應用為改善金融服務質量提供了重要支撐,發揮著擴大規模、提升效率、改善用戶體驗和降低成本、減少接觸、控制風險的作用。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應用會改變金融風險的形成與傳導機制。當信貸機構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替代抵押品做信貸決策時,所謂“金融加速器”機制就不再起作用,這有利于保持金融穩定。隨著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金融監管也要與時俱進,有效防范金融風險。一要加強金融監管能力建設。加大人力和智力技術投入,充分了解金融風險點,做好預判和防范。二要加強對技術的監管。在加強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基礎上,加強對技術的監管,對金融交易、業務、產品和機構進行技術風險評估。三要建立算法審查制度。針對“算法黑箱”等現象,建立算法審查制度,提高算法的可解釋性和透明度。四是嘗試推出“監管沙盒”。創造相對寬松而科學合理的監管環境,創新機構側重業務模式、監管部門重視風險管控,實現監管與創新的平衡。
摘編自《人民日報》
【劉作奎: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劉作奎認為,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中國曾因積貧積弱備受外強欺凌壓迫,這堅定了中國人民的信念,必須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漫長的中國歷史來看,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和平理念秉承的是和而不同的融通思想,堅持弘義融利的和平互惠理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摒棄了西方現代化中的黷武和非和平因素,是對西方先掠奪后發展,追求個人主義和資產階級利益,以及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模式的超越。在如何對待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問題上,中國思想界曾發生激烈爭論。但無論作出何種選擇,中國都未曾用武力征服解決自身的發展問題。從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來看,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并未步入“修昔底德陷阱”,而是走向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互利共贏的聯通之路。其中,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得到完整延續,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之路,也是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在和合理念下的文化交流之路,更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和平之路。只有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而不走通過戰爭、殖民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不干涉別國內政,這樣的現代化才是中國式現代化。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齊興嶺:有效化解欠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風險】
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齊興嶺認為,“銀發浪潮”撲面而來,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我國已進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時期,欠發達地區是其中的關鍵區域和重點所在,要全面強化財政、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支撐保障,激發其內生動力,有效減緩、化解、轉化欠發達地區的人口老齡化風險和挑戰。關鍵要厚植區域人口吸附能力。要以產業聚人,著力發展休閑農業、文旅融合等特色產業集群,深化區域產業協作,形成青年返鄉創業的“磁場效應”。要以政策留人,強化人才回流的政策配套,構建涵蓋職業發展、住房保障、榮譽激勵的全周期支持體系,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環境,增強人才歸屬感和發展預期。基礎在于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在制度方面,要在擴大養老、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的基礎上,著力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切實減輕失能老人家庭經濟和照護負擔。在資金方面,要以促進低齡老年人再就業、盤活利用農民閑置住房、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為牽引,千方百計擴大籌資渠道和個人養老財富儲備。在資源布局方面,要推動優質醫養資源向欠發達地區特別是其農村區域延伸,放大“近鄰”“熟人”互助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村級互助性養老服務。重點應發展特色銀發經濟。各地可考慮強化政策導向、財政投入的示范引導作用,以土地、稅費、金融等配套政策降低準入門檻,搭建跨區域產業協作平臺,營造有利于養老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