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齊興嶺(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深度影響經濟社會發展走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需要注意的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影響呈現明顯的差異性,應對方法也應有所不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老齡化風險梯次應對”,意在強調要根據人口老齡化風險和挑戰的大小、范圍、緩急程度等因素梯次配置應對策略。那么,為什么要梯次應對?對欠發達地區而言,該如何更好應對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一般來講,是指人口結構轉變的動態過程,表現為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不斷上升,但并不等同于風險和挑戰。人口老齡化的風險和挑戰,是指在這個過程中擴散出的可能對社會造成的不確定損失,這種不確定損失,會因應對能力的不同而不同。衡量一個區域、一個領域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風險和挑戰,既要看老齡化的影響態勢,更要看其整體的應對能力。綜合來看,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機制具有漸進性、層次性和非均衡性特征。漸進性表現在影響進展的時間維度上,將伴隨其進程的深化而逐步釋放。層次性表現在影響范圍的擴散規律上,從個體、家庭向群體、社會擴散,從養老服務、社會保障等核心領域向產業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層面滲透。非均衡性表現在影響強度的分布差異上,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不同環節所受影響存在顯著差異。正是由于這種影響機制,老齡化應對策略也就需要在時間、空間、層次上梯次分布,遵循急緩有序、主次分明的應對邏輯,首先解決當下最緊急、最嚴重的難題,再逐步應對中長期潛在性的風險挑戰。
客觀來看,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有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財政收支缺口較大,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容易出現青壯年勞動力向外遷移,人口老齡化可能速度更快、程度更深,特別是農村區域,一些地方已從中度老齡化向重度老齡化加速躍遷,風險和挑戰出現了深度疊加與復合傳導。例如,代際分離使家庭養老功能更早地出現弱化,對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更為迫切;人口流出與增齡、慢病等因素復合影響,導致地區內留守、空巢、獨居、高齡、失能老人的群體比例和重疊程度都相對更高,養老需求更為復雜。與其他區域相比,欠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的風險和挑戰,呈現出更強的關聯性、共振性和系統性,亟需各方聚焦關注。
“銀發浪潮”撲面而來,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我國已進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時期,欠發達地區是其中的關鍵區域和重點所在。需將應對欠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置于鄉村全面振興、新型城鎮化的框架下整體推進,依托國家戰略支持,全面強化財政、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支撐保障,激發其內生動力,有效減緩、化解、轉化欠發達地區的人口老齡化風險和挑戰,逐步建立健全與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應對機制和政策體系。
關鍵要厚植區域人口吸附能力。青壯年人口外流是欠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加速的一個主要原因。減緩老齡化進程,爭取應對時間,就需從“元問題”上入手解決。要以產業聚人,著力發展休閑農業、文旅融合等特色產業集群,深化區域產業協作,形成青年返鄉創業的“磁場效應”。要以政策留人,強化人才回流的政策配套,構建涵蓋職業發展、住房保障、榮譽激勵的全周期支持體系,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環境,增強人才歸屬感和發展預期。
基礎在于完善養老保障體系。養老支付能力偏低、養老服務供給偏少是欠發達地區突出的短板弱項。在制度方面,要在擴大養老、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的基礎上,著力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切實減輕失能老人家庭經濟和照護負擔。在資金方面,要以促進低齡老年人再就業、盤活利用農民閑置住房、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為牽引,千方百計擴大籌資渠道和個人養老財富儲備。在服務供給方面,要結合地方財政實際,通過政策杠桿和市場機制,探索形成供給主體多元化、保障職責協同化、經營方式多樣化的地方養老服務模式。在資源布局方面,要推動優質醫養資源向欠發達地區特別是其農村區域延伸,放大“近鄰”“熟人”互助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村級互助性養老服務。
重點應發展特色銀發經濟。雖然人口老齡化可能會給社會帶來全方位的挑戰,但也蘊藏著以銀發經濟打造經濟發展新增長點的寶貴機遇。欠發達地區應當依托資源稟賦,聚焦銀發經濟細分領域,找準比較優勢,實施錯位發展。可聚焦發展以生態資源為支撐的康養旅游、“候鳥式”養老、綠色適老食品、藥食同源產品、道地中藥材深加工等相關產業,以要素成本為支撐的適老化用品生產、養老服務等產業,以特色文化為支撐的銀發文旅、老年教育、老年文化娛樂等一系列低成本、輕資產、特色足的養老產業。各地可考慮強化政策導向、財政投入的示范引導作用,以土地、稅費、金融等配套政策降低準入門檻,搭建跨區域產業協作平臺,營造有利于養老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