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意義、安全與發展的關系、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凱:習近平經濟思想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嶄新篇章】
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張凱強調,近日出版的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生動記錄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新時代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集中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新時代經濟發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科學回答,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一部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權威著作。從《習近平經濟文選》可以看到,習近平經濟思想在繼承和創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嶄新篇章。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矢”射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之“的”,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在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性和創造性的理論成果,深刻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從未遇到過、西方經濟理論始終無法解決的許多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經濟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國大地,賡續中華文脈、厚植學術根基,在對新時代建設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怎樣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探索中,不斷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推動術語革命和理念創新,推動新時代中國政治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同時,也為破解世界經濟發展難題、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鄢一龍:現代化成果必須所有人都共享】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鄢一龍指出,現代化過程要有主導性政治權威,能夠凝聚各方力量,引領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國取得現代化成就的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領導。黨的領導提供了現代化的引領力,提供了現代化的凝聚力,提供了現代化的變革力,提供了現代化的延續性。同時,必須堅持以不斷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始終推進經濟不斷發展,始終擁抱人類科技進步前沿。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更是進一步提出了創新驅動、創新發展,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等戰略。經過幾十年追趕,中國已經從一個科技落伍國變成了全球科技引領國之一,科技創新模式從外源式創新,向以原始創新、自主創新為主的內源式創新轉變,在一些重點領域完成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轉變,正成長為世界重要科技創新中心之一。此外,現代化成果必須所有人都共享,一些國家現代化進入中等收入陷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沒有處理好不同族群、不同階層之間公平分配問題。只有少數人現代化,多數人生活在貧困之中,最終會演變成大規模社會沖突,導致現代化進程中斷。西方發達國家,也沒有處理好現代化成果共享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的上升期,能夠去汲取全球的財富,通過社會福利等方式來緩和階級之間的矛盾,但是一旦經濟增長陷入停滯,以及在全球的地位逐步下降,這些內部矛盾就會進一步激化,同樣也會帶來社會的動蕩不安。
摘編自《北京日報》
【湯俊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一刻也離不開安全的發展環境】
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湯俊峰表示,縱觀世界各國建設發展進程,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國家發展、民族未來和人民幸福。中國人民曾飽受欺凌和戰亂之苦,深刻體會到國家安全的重大意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之不懈奮斗的偉大事業。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其偉大和艱巨不僅體現于道路探索的開創性、曲折性、復雜性,也體現在道路開辟的風險性、突破性、斗爭性。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刻也離不開安全的發展環境。當今世界,安全形勢十分復雜,國際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仍然突出,現行全球安全治理體系也有很多不夠適應的地方。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我們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站穩腳跟、開辟新局,掌握發展主動權,掌握歷史主動權,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或打斷,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航船劈波斬浪、行穩致遠,必須牢牢把握國家安全這個重要根基,強化危機意識、風險意識、底線意識,以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合力推進國家安全工作,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態度、專業的方法、精細的標準提升國家安全治理效能,防范各種矛盾風險挑戰源傳導、交織、疊加、演變和升級,防患于未然,禁之于未萌,堅定走好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國家安全保障。
摘編自《光明日報》
【何可:加快構建長效市場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實驗室主任、教授何可認為,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目前我國碳市場已初具規模,但其在優化資源配置、激勵技術創新和引領產業升級方面的潛能尚未充分釋放。需加快構建長效市場機制,通過價格信號引導生產要素流動與重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碳市場通過重構生產要素的價值評估體系,形成“價格信號引導—要素優化配置—技術創新裂變”的傳導鏈條,為經濟系統植入綠色基因,推動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動態平衡。當前碳市場正從規模擴張向質效提升轉型,在這一過程中面臨不少挑戰。跨區域行政壁壘與行業標準差異不僅阻礙要素流動,更削弱全國碳市場的協同減排效能;碳價尚未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系統的基礎性指標,其影響仍局限于重點排放單位名錄,碳價波動對投融資決策的傳導效應有限;傳統監管模式尚未完全適應碳市場金融化的發展需求,排放數據核算難、核查難、追溯難等問題仍未根本解決;部分中小企業因監測、報告與核查成本較高,尚未深度參與行業減碳等等。面對多重現實挑戰,需以系統思維推進制度創新,通過多維度協同發力,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陳銳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