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水平對外開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人形機器人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于春海: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于春海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的重要內容,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其中,高水平對外開放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其一,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更好發揮開放的作用,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上形成良性循環,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其二,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提升國內供給體系對消費需求的適配性。通過擴大外資準入、優化投資環境、深入實施公平競爭政策、規范國內市場秩序等,能夠吸引更多外資企業投資中國、扎根中國。與此同時,廣大外資企業的進入,能夠通過競爭效應、示范效應以及與國內企業的合作,顯著提升國內企業的供給能力和產品服務質量,共同促進國內供給結構的調整和完善。其三,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我國擁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以及強大生產能力,通過“走出去”特別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能夠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同時,我國擴大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重要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發揮好進博會等重要展會平臺作用,拓展多元化的進口渠道,提升進口貿易的便利化水平,能夠把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打造成為世界共享的大市場,繼續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新動能。
摘編自《人民日報》
【任鵬: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
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任鵬認為,當今時代,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是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抓手,是一項涉及多層面、多領域、多環節的復雜系統工程,必須下足功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一方面,建強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主陣地”。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超常布局“高、精、尖、缺”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重點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大力推進理工結合、工工貫通、醫工融合、農工交叉,為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打造學科高原高峰。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現代信息技術,設置前沿性、原創性、綜合性課程體系、科研體系、教材體系,大力推動“數字教育+科學教育”“數字教育+工程教育”等育人模式。另一方面,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機制“組合拳”。加快推進高水平的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積極探索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支持校企共建基地與研發中心、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機制,實現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有機銜接。完善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制,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并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鼓勵科技人才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前沿研究。同時,匯聚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大合力”。貫通高校、政府部門、龍頭行業企業、國際組織人才資源,構建有組織科研咨詢委員會、協同合作聯合體,并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集聚力量持續產出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成果。整合全國優勢資源,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同時,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文獻數據平臺,形成強大的自主創新研究骨干網絡。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劉志曉:多路徑完善養老金融發展環境】
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志曉表示,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是黨中央作出的前瞻性重大戰略部署。一方面,龐大的老年人口規模為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穩健運行帶來巨大壓力,需要充分發揮養老金融的跨期資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銀發經濟浪潮正席卷全國,尤其在數字化引領下,需要養老金融的全面跟進與支持。因此,需要多路徑完善養老金融發展環境。一是大力開展老年金融教育,提升老年人金融素養。結合老年人金融需求,依托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實踐基地等多元化平臺,大力宣傳電子銀行、銀行儲蓄卡、信用卡、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理財產品、基金投資等金融知識,提高老年人對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金融媒介的了解,認清新型金融工具的本質和使用技巧。二是不斷創新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結合老年人養老需求以及風險偏好、城鄉差異等特點,不斷探索和創新金融產品,開展新的商業模式,針對性地開發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降低老年人金融參與門檻,從廣度和深度上提高老年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可得性,滿足人民多樣化養老金融需求。三是以監管促協調,推動養老金融健康有序發展。要充分發揮中央金融委員會的協調機制優勢,加強與養老基金、企業年金、房地產企業等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探索和創新養老金融業務運行機制,提高監管效率,明晰服務標準,嚴格業務范圍,規范業務流程,優化申訴渠道,建立健全養老金融市場機制,推動養老金融走上規范、穩定、深入、高效、持續發展的道路。四是以法治引領養老金融制度發展。持續完善和優化現有法律法規體系,加大老齡政策、金融政策、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銜接性研究,從立法層面為養老金融服務發展提供保障,明確養老金融服務目標定位和發展方向,引導和激勵金融機構大膽探索、積極有序開展養老金融業務。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一鳴:增強數字金融賦能作用,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數字金融不僅是金融服務的數字化升級,更是通過科技賦能推動金融創新,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推動力。今后一個時期,要發揮數字金融賦能作用,拓展金融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一是增強數字金融對金融服務的賦能作用。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全面分析科創企業和高科技企業的經營狀況、市場前景和技術潛力,為金融機構提供精準的投融資決策支持。二是拓展傳統金融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渠道。借助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工具,提高對科技型企業的風險評估能力,拓展信用貸款、知識產權和股權質押貸款等業務,提升為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能力;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與外部投資機構深化合作,探索“貸款+外部直投”等業務新模式,為初創期科技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三是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功能。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滿足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業的資金需求,為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提供精準服務;暢通創投基金退出渠道,給創投基金退出以穩定預期;進一步提升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等服務創新型企業的水平。四是創新風險管理機制。通過整合企業的經營數據、稅務數據和供應鏈數據,運用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構建動態信用畫像,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識別能力;探索政府對科創企業增信和風險補償機制,鼓勵地方政府通過保費補貼和風險補償等方式支持科技保險的分擔補償。
摘編自《北京日報》
【陳志:推動人形機器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陳志指出,作為具身智能重要方向的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制造、生活服務等領域已展現出巨大潛力。當前,我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已展現出與發達國家相當的先發優勢,但仍面臨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制造工藝水平相對落后、整機成本較高等問題,需立足產業發展階段特征和突出優勢,強化戰略頂層設計,完善技術體系,打造良好產業生態,推動人形機器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其一,以產業需求為牽引,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自下而上”的需求凝練和創新組織機制,將企業對輕量化骨骼、高精傳感器等的具體需求,凝練成技術參數清晰、研發周期合理的技術清單,采取“揭榜掛帥制”“賽馬制”等模式組織研發。其二,加強智能與制造前沿技術深度融合,打造“明星”級整機產品。開發基礎版整機,聚焦人形機器人高智能化、高運動性等基礎功能,打造能夠支持算法優化、結構改造的通用整機平臺。其三,擴大場景牽引效應,驅動技術迭代升級。聚焦工業制造、生活服務領域具備生態主導力的高能級市場經營主體,遴選一批產業帶動性強的重點應用場景,進一步構建產品需求清單,支持人形機器人廠商依據清單加快落實量產計劃。其四,完善產業組織形態,培優產業發展生態。培育壯大一批核心技術覆蓋面廣、產業帶動能力強的人形機器人生態型企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共建產線。
摘編自《科技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