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綠色中國建設、環保產業綠色轉型、生物經濟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義平: 關注新質生產力理論價值,以實踐推動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義平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又一標識性概念。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這一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的深刻內涵,對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的迭代提升,強調通過創新推動生產力的質態躍升而不僅僅是規模擴大來促進經濟發展。其中,“新”表現在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對象、新型勞動工具、新型基礎設施以及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等;“質”表現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推動生產力質態躍升。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推動技術和業態層面的創新,又要推動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進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新質生產力概念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對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問題作出深刻回答。新時代新征程,在把新質生產力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最新成果付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會更加充分領略它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更好以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摘編自《人民日報》
【劉瑾: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劉瑾指出,自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到明確“雙碳”目標,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實現從理念到行動的跨越,從被動到主動的蛻變,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美麗中國建設的畫卷徐徐鋪展,中國綠色發展成績全球矚目。從理念到行動的跨越。過去一年,全國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7.2%,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90.4%,森林覆蓋率超25%,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從被動到主動的蛻變。我國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全國碳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實現對減排主體的全覆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展現中國擔當。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中國有主張也有擔當,貢獻成功經驗也提供公共產品,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為世界注入了信心和力量。新時代的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綠色發展不是負擔而是機遇,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遠之策。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綠色發展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摘編自《經濟日報》
【呂紅:堅持高質量發展,促進環保產業綠色轉型】
重慶社會科學院生態與環境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呂紅指出, 高質量發展是推動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和綠色轉型的核心路徑。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 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一些主要問題和難點。第一,產業創新性不足,不能滿足先行產業引領要求;智能化、新材料、信息技術等前沿技術的融合不足,環保產業尚未形成跨領域的技術優勢。第二,綠色轉型程度不夠,難以支撐高質量發展。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的應用程度很低,對產業綠色轉型推動不足。第三,發展基礎薄弱,難以保障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所需的跨學科、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較少,尚未形成兼具綠色低碳先進理論和豐富行業實踐的創新型人才體系和支撐優勢。環保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從政策體系、支撐條件、保障機制等方面多維度發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完善政策體系是推動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通過制定產業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綜合性行業標準、財稅支持措施等,激發產業創新活力,助力綠色轉型。優化綠色金融支持、強化人才培養、運用市場化工具,為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激發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通過法律剛性約束、綠色消費驅動和國際合作拓展等措施,構建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保障體系,賦能產業綠色創新轉型。
摘編自《學習時報》
【王彧: 以生物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哈爾濱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王彧指出,新質生產力作為由創新驅動主導的先進生產力形態,其核心在于突破傳統要素驅動的增長范式,具備高科技、高效能與高質量特征,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關鍵實踐載體。生物經濟作為依托生命科學突破與生物技術革新而崛起的新經濟形態,在塑造新質生產力方面展現出獨特勢能。第一,強化生命至上科技向善價值引領。發展生物經濟應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恪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客觀規律,實現生物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互融互促,確保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造福人民群眾。第二,進一步強化原創性科技創新。在充分尊重科技創新活動規律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不斷加快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逐步構建“學科交叉—技術融合—場景驗證”的創新鏈;持續實現前沿科學引領支撐技術突破。第三,學科融合賦能產業升級。從強化跨學科平臺建設、鼓勵跨學科研究項目、推動產學研進一步深度融合、加強多學科背景人才培養以及增加國際化合作等多個方面入手,不斷打破學科壁壘,促進知識創新,為推動生物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第四,完善研產資人“四鏈融合”。通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路徑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更新迭代,通過搶占新風口、開辟新賽道、打造新模式等路徑促進新興產業搶灘布局,進行裂變式、爆發式發展。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 (光明網記者 鄭彥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