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準確把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旨要義、原則要求和實踐要點,堅定不移走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綠色發展”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中長期發展
基于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科學研判和對新時代發展任務的前瞻謀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楊永恒、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新發展理念的提出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強調的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結合,體現的是人與經濟社會自然相協調的包容性增長,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新發展理念不僅成為“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及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發展的指導理念,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科學引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充分彰顯了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新征程上,要更加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詳情
深刻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旨要義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味著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將自身發展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中,實現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態容量增加同步推進。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趙仲華,廣西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教授陳宗波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指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力較弱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我們必須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文明,破壞生態環境就是毀滅人類文明。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刻把握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全球化發展使各國互相依存、休戚與共,生態問題成為超越階級、國家、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大氣污染、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不僅影響著本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還會對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和人類的共同利益造成損害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是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著眼于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共同福祉,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詳情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胡軍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集中力量攻克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努力做到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生態環境效益。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通過提供生態公益崗、加大生態補償及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等,著力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更多群眾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與此同時,中國已建成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和第二大的綠色債券市場,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環境產品出口國,綠色已經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的新動力、新引擎,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越來越強。詳情
全領域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碳排放與其他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源性,是“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牛鼻子。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郭威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要以降碳為總抓手,實現產業結構深度調整、重點行業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創新應用。推進產業綠色化和綠色產業化。加快發展綠色低碳導向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對于傳統行業,要持續推進工藝流程更新升級,推廣節能低碳和清潔生產技術裝備,以產業優化帶動產業綠色化。加快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通過規模化發展提升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覆蓋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電力行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筑行業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產業,電力行業應加速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逐步將非化石能源發電轉變為電力系統發電主體;交通運輸行業應著力構建完善的綠色交通運輸體系,推動運輸工具的動力來源清潔化,提升新建設施綠色化智能化水平;建筑行業應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節水降碳改造,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級綠色建筑比例。全面綠色轉型高度依賴科技創新,需要推進綠色低碳科技革命。應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夯實綠色轉型智力基礎,以政策制度保障顛覆性技術創新所需的創新平臺、耐心資本等,為科研創造條件。詳情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