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城市更新行動、外資高質量發展、中華文脈、“實數”深度融合發展、人工智能人才隊伍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從春:通過城市更新行動打造智慧城市,實現高水平治理】
上海大學副校長、上海城市更新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從春表示,智慧城市建設是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內容,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也是新時代城市治理的重要課題。通過城市更新行動打造智慧城市,實現高水平治理,是城市文明進步的必然選擇。一方面,通過城市更新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要以城市更新工作為契機加快全域數字化城市轉型,明確智慧城市發展目標。建立健全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通過數字政府建設,引領數字社會、數字生態轉型。拓展數字技術在城市更新中的應用場景,利用數字孿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推進現有產業規劃和城市更新之間最優匹配模式。另一方面,通過城市更新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要實現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有序更新,筑牢智慧城市發展根基。重點建設涉及國計民生的信息共享網絡平臺,提高居民群眾獲取數字服務的便捷性。探索超級計算機提取和分析城市運行數據新路徑,強化新型算力對城市治理的支撐作用。同時,通過城市更新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要調動各方為城市更新行動提供必要的保障,堅持上下統一規劃和部署,形成智慧城市發展合力。創新工作組織機制,以云服務平臺形式組建城市更新跨部門協作團隊,采用扁平化管理,減少管理層級,縮短決策鏈條,引入敏捷治理,促進各方面高效相互配合。
摘編自《光明日報》
【藍慶新:擴大高水平開放,推動外資高質量發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規則研究院教授藍慶新指出,吸引外資是我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國際經貿不確定性增強,中國必須不斷擴大高水平開放,打造外資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一是創新升級制度型開放。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央地統一協調的制度體系,建設保障外商合法權益的制度法規,持續完善知識產權服務和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執法力度,及時修訂或出臺影響外資高質量發展的法律政策,提升外資服務水平和能力。二是增強外資高質量發展的引導性。在穩定外資規模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引導外資投向,鼓勵外資投向數字經濟產業、現代服務業、技術研發中心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加強在高端制造、半導體芯片、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低碳環保、醫療康養、科技服務等重點領域的高質量外資引入,為外資高質量發展提供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支持,優化外資結構,提升投資質量和效益。三是務實開展國際產業合作。面向國際跨國公司和在華外資企業,積極開展對中國發展潛力、市場優勢、開放理念和政策法規的宣傳解讀,提振其投資的良好預期。發揮好經濟技術開發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功能平臺作用,用好市場原則和國際規則,與跨國公司建立合作聯盟,推動跨國公司在華建立全球總部、區域總部。
摘編自《經濟日報》
【商志曉:全面總結歷史成就,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
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山東省高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商志曉指出,賡續中華文脈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我們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必須全面總結歷史成就和基本經驗,錨定目標任務和努力方向,沿著正確道路不斷深化開拓。一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固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二是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基本路徑,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以精神文明發展為國家強盛、社會進步提供精神支撐,凝聚民族精神和人民力量,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三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進“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在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發展。通過深化推進“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彼此契合基礎上達到互相成就,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
摘編自《學習時報》
【向曉梅:健全“實數”深度融合政策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向曉梅表示,不斷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以“實數”深度融合為主線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為此,應不斷健全“實數”深度融合政策體系。一是著力完善引領數字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數字技術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科學統籌、集中力量、精心部署和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攻關,集中攻克一批原創性、引領性數字技術“卡脖子”難題。二是著力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激勵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的相關政策,深入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打造更多柔性生產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制造工廠,實現5G廣泛應用、AI深度賦能、數據全面驅動、工業互聯網安全可控的目標。三是著力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化的政策體系。統籌推進“東數西算”“陸數海算”等重點工程和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算力基礎設施的部署建設,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實現普惠、高效、靈活的算力服務供給。四是著力完善保障實數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引導金融機構優化產品和服務,支持數字科技與產業基金建設,形成“科技—產業—金融”有效貫通的良性循環。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完善社會信用、產權保護、競爭規則、市場監管、安全評價等在內的實數融合治理體系,打破區域壁壘和市場分割,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穩定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劉明熹:協同推動“三鏈”深度融合,夯實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基礎】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明熹表示,面對新形勢,有針對性提前布局,夯實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基礎,是我國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人工智能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本質是要求把最合適的人才配置在最需要的崗位上,充分發揮高端人才在重大科技創新活動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產業鏈通過“建鏈、補鏈、強鏈、延鏈”擴大對人才鏈的需求,人才鏈的發展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人才鏈與產業鏈的良性耦合促進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因此,亟待從以下三個方面協同發力。第一,要聚焦人工智能創新鏈產業鏈關鍵環節,針對性培養引進人才。鼓勵高校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加強人工智能相關基礎學科建設,如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培養一批具有深厚理論基礎的創新型人才。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高校和企業聯合開展人才培養。高校要根據產業需求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二,要敢于先行先試,圍繞人工智能產業鏈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改革試點。教育方面,基礎教育階段將人工智能知識納入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高等教育階段加強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推動學科交叉融合;職業教育階段緊密結合產業需求,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萍挤矫妫安季忠慌斯ぶ悄茴I域的重大項目,加大對人工智能領域科研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科研人員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人才方面,建立適應人工智能人才特點的評價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第三,要保持戰略定力,將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長期工程。制定國家層面的人工智能人才發展戰略規劃,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任務和重點舉措,為各地各部門開展人才工作提供指導。加強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協同,形成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各方共同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
摘編自《科技日報》
?。ü饷骶W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