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黨的自我革命、鄉村治理、民生建設、鄉村全面振興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羅文東:以永不懈怠、攻堅克難的精神把黨的偉大自我革命進行到底】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羅文東指出,黨的自我革命不是暫時局部的權宜之計,而是從長遠全局上作出的戰略抉擇,任務艱巨、前景光明。新時代新征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要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永不懈怠、攻堅克難的精神把黨的偉大自我革命進行到底。一方面,強化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要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堅持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實情況作為政治監督重點,合力推動改革攻堅、促進高質量發展。各級黨委特別是市縣黨委要把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作為重要任務常態化地抓,讓老百姓可感可及。另一方面,著力推動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完善黨內監督各項制度。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堅持授權和控權相結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同時,堅持以嚴的基調強化正風肅紀。建立常態化長效化的紀律教育機制,使紀律教育貫穿干部成長全周期、融入組織管理全過程。嚴格執行黨的紀律,準確運用“四種形態”,實事求是、毋枉毋縱,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把從嚴管理監督和鼓勵擔當作為統一起來,使干部在遵規守紀中改革創新、干事創業。另外,堅決打好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總體戰。始終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對重點問題、重點領域、重點對象著重抓、著力查,深化受賄行賄一起查,堅決清除系統性腐敗風險隱患。增強以案促改促治實效,推動完善權力配置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機制,豐富防治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有效辦法。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蘊萍:增強鄉村數智治理效能,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
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省委黨校教授張蘊萍表示,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目標是提高鄉村善治水平、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在提升公共服務精準化水平的同時,努力減輕鄉村數字負擔,筑牢數智安全底線。一方面,促進公共服務精準化。深入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完善鄉鎮與相關部門政務信息系統數據資源共享交換機制,推進村莊數據資源建設。在推動政務服務平臺向農村基層延伸的同時,針對農村群眾數智素養不高的實際,開發簡便應用軟件,充分發揮數智技術在便民服務、民情溝通等方面的便捷優勢。另一方面,減輕鄉村數字負擔。杜絕數字形式主義,避免治理標準和治理方式的過度數智化;堅持需求導向,鄉村數智技術的發展應以鄉村社會發展需要和農民實際需求為重點,防止數智技術供給的過度行政化以及鄉村數智平臺的空置。同時,筑牢數智安全底線。有針對性地制定或完善鄉村數據安全與共享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及相關責任清單,有效強化數據安全監管,防止隱私數據泄露;對數據全生命周期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建立分級分類保護制度,對數據產生、采集、存儲等環節的安全漏洞和風險進行提前預警。
摘編自《光明日報》
【關信平:加強和優化社會政策,大力推動民生建設】
南開大學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院院長關信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全面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民生福祉。要做到這一點,要進一步加強和優化社會政策,大力推動民生建設。一是加強社會政策的頂層設計。加強社會政策的制度化構建,包括社會政策的主體、對象、內容、資源、機制等方面的總體制度設計。合理構建并周期性地調整全國統一的基礎性民生保障的內容體系及國家標準,進一步擴大和細化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尤其是注重加強對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標準的要求。二是增強社會政策的可操作性,完善投入機制。目前,公共財政在教育、衛生與健康、社會保障與就業、住房保障和防止返貧等領域的預算支出,占GDP的比例接近10%,但是,面對民生短板和日益增長的民生需要,目前的投入水平仍然不足。為此,在接下來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過程中,應該給民生投入留有更大的份額,以便起到既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又有效拉動消費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效果。三是在制定和實施社會政策過程中注重資源的公平分配和向困難群眾的傾斜。注重增強城鄉之間社會政策的一體化設計,推動城鄉之間民生保障制度整合;繼續優化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之間在民生保障領域的事權財權制度安排,進一步加強中央和省級財政在民生保障方面對財政困難地區的轉移支付;不斷加強不同人群之間民生保障與公共服務的制度整合與調節,包括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加大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投保的補貼;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兜底性民生保障力度,擴大社會救助覆蓋范圍,優化針對各類困難群眾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項目,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四是有效執行社會政策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優化民生保障各個領域的管理與服務機制。加強民生領域的社會服務并注重其質量提升,提高民生領域的專業化水平,大力發展專業社會工作和其他專業服務體系,彌補在社區服務、養老、助殘、育幼等領域專業化水平不夠高的短板。加強和整合基層服務體系,在社區/村建立職業化與居民自治相結合的服務與管理體系,以平衡基層治理與服務的規范化與個性化。
摘編自《學習時報》
【劉武根: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以高質量黨建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武根表示,我們要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高度,以高質量黨建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以高質量黨建賦能鄉村全面振興,要順應農村經濟社會結構和農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著力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其一,強化鄉鎮和村黨組織的領導地位。要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不能動搖、戰斗堡壘作用不能削弱,推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走深走實,健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其二,加強對農民的服務和組織引領,完善村務監督機制。要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為優先方向,多管齊下,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做好服務和引領工作,切實把農民團結凝聚在農村基層黨組織周圍。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其三,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防范化解農村社會矛盾中的重要作用。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站在防范化解矛盾糾紛的第一線,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要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理念,創新鄉村治理方式,綜合運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等治理手段。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ü饷骶W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