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技、治黨、消費、中華民族共同體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潘教峰、萬勁波:進一步發揮好科技的根本支撐作用】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潘教峰、萬勁波認為,要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優化定位布局,進一步凸顯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進一步發揮好科技的根本支撐作用,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科技體系和能力,提升整體效能。一是完善現代化國家實驗室體系。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國家實驗室,重組優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現代化國家實驗室體系。發揮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作用,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高效組織體系。二是優化現代國家科研機構體系。根據國家科技創新戰略部署,優化科研機構布局,明確定位和任務。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三是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優勢學科,強化同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的對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形成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四是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完善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世界一流企業等梯次培育路徑。五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推進科技創新部門協同、央地協同,形成優勢互補、協同合作的現代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
摘編自《學習時報》
【王永貴、馬雙:努力擴大消費需求】
浙江工商大學校長王永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馬雙認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要求,要積極順應消費需求變化趨勢,著力消除阻礙居民消費需求實現的痛點、堵點、卡點,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充分釋放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推動新型消費擴容,可深入實施數字消費提升行動,豐富數字消費供給,優化數字消費載體,有力引導數字消費創新發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幫助消費者解決消費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決策難題,提升消費決策的效率和質量。加快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要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優化入境政策和消費環境、鼓勵首發經濟等,精準匯聚全球消費、升級高品質消費和引領全球消費,努力構建融合全球消費資源的集聚地,提升國際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以及對國際消費者的吸引力。建立共享型消費格局。要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加大稅收、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持續優化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以不斷增長的消費能力和持續縮小的城鄉消費差距,推動形成共享型消費格局。打造融合型消費業態。要持續優化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機制、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持續打造融合型消費業態,以融合型消費新業態助力擴大內需。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東:促進從嚴管理監督和鼓勵擔當作為相統一】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天津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東認為,治國必先治黨,黨興才能國強。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必須把從嚴管理監督和鼓勵擔當作為高度統一起來,充分調動保護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嚴管理監督是鼓勵擔當作為的重要前提。好干部是選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嚴管就是厚愛,監督即是保護。鼓勵擔當作為是從嚴管理監督的最終目的。從嚴管理監督不是要把人管死,而是為真正干實事的黨員干部兜好底,讓黨員干部鼓足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從而更好地履職盡責。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從嚴管理監督黨員干部必須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織密織牢監督網絡,全面加強紀律建設。”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沒有捷徑,唯有實干。強化正向激勵。加強先進典型的選樹宣傳,加大榮譽表彰力度,讓擔當作為者更有尊嚴、更有地位,充分發揮典型示范、精神引領作用。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在實際考核中,應注重實績考核,完善考核指標、優化考核內容,破除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齡傾向。完善澄清保護制度。對于給黨員干部“潑臟水”的誣告陷害行為,必須及時予以查處,決不讓誣告陷害的歪風滋長。
摘編自《光明日報》
【彭豐文:加強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彭豐文認為,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加強學科建設,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打造良好的學科平臺,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奠定堅實的學科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涉及歷史學、民族學、政治學、哲學、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多門學科,具有突出的跨學科屬性和綜合性特點。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打通學科壁壘,把準研究方向,形成科研合力,推動各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必須擺脫西方學術話語體系的錯誤影響,積極培育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學”,構建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體系,推出立足中國歷史、解讀中國實踐、回答中國問題的原創性理論成果,各學科協同合作,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人才隊伍是學科建設成敗的關鍵。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領域的人才培養,激發廣大專家學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打造一支政治可靠、學術一流、視野開闊、學風嚴謹、具有強烈的學術使命感、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的科研隊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