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業新質生產力、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更好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以專業社會工作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胡冰川:智能農業、精準農業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表示,今年以來,我國農業產業在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約束、需求升級等多重挑戰中穩步前行。農業生產在科技創新、綠色可持續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智能農業、精準農業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一方面,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動農業生產效率持續提升。另一方面,通過創新引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相較于傳統方法,無人機作業每畝可以節約農藥、化肥15%以上,同時實現減量增效。通過智能灌溉、精準農業等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從2014年的402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347立方米。從產出價值來看,農產品質量水平持續提高,優質農產品品牌不斷涌現,農業產業鏈加速演化。此外,隨著現代生活方式變化,農業產業鏈也在加速重組、持續演化。面向未來,應多措并舉,繼續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加速發展。
摘編自《經濟日報》
【程世勇: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程世勇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做好新時代的“三農”工作,必須將其放到城鄉融合發展的全局一體部署推進。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能夠通過加速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部門的轉移,實現勞動生產率與收入水平的整體提升。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進程中,不僅可通過促進就業與收入增長實現物質富裕,還可通過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生活方式變革實現精神富裕。同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市場分工和產業間協同得到進一步拓展,有助于區域間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此外,推進新型城鎮化,必然會促進生產要素在空間上規?;?,在此基礎上不斷加速勞動分工和產業創新,這一過程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高度的內在契合性。以城興產、以產促城,產城深度融合的新型城鎮化,就是新質生產力實現空間優化配置的空間載體。
摘編自《光明日報》
【孫早、鹿譯文: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是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的必然選擇】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孫早、鹿譯文撰文表示,更好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需要將其與產業空間布局緊密聯系起來,特別是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有機統一起來。產業是生產力的載體,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是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的必然選擇,符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當前,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的要求日益突出,也賦予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區域重大戰略新的內涵。比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基礎相對雄厚、產業門類較齊全,具備創新資源的規模集聚優勢以及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先發優勢。要發揮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在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中的引擎作用,進一步強化其創新引領力、產業吸納力、資源聚合力、輻射帶動力。再如,長江、黃河是貫穿我國東西的兩大河流,流經地區的資源稟賦、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這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勢能和廣闊的空間。要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在統籌開發與保護的基礎上,促進產業合作和轉移,形成產業合理布局、高效聯動、有序轉移的內生動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原會建、葉鵬飛:充分發揮社會工作獨特的專業優勢,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原會建、葉鵬飛提出,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社會工作因鮮明的專業優勢,在基層治理系統中發揮著獨特作用,為加快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貢獻力量。專業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觀涉及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和公平正義,這為構建基層治理的新理念提供了基本的價值基礎。無論是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還是社會協同的基層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專業社會工作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動主體。社會工作者通過協助個體及家庭處理困難與危機,開展居民心理建設,為特殊群體提供社會服務等專業化行動,有效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同時,社會工作者作為鏈接資源的橋梁和紐帶,把社區內外部的資源進行整合,把政府資源、市場資源和公益慈善資源與社區和社區居民的現實需求進行對接,形成不同主體之間多維度的聯動機制。近年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調整。這些新特征新變化,需要充分發揮社會工作獨特的專業優勢,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陳銳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