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城市韌性、考古學、新技術革命、思政教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鐘開斌:加快推進高質量韌性城市建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長鐘開斌認為,韌性城市是城市安全發展的新范式。適應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趨勢和城市風險復雜多變的態勢,必須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將韌性理念進一步嵌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領域、全過程,加快建設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筑牢城市運行安全防線。增強空間韌性。分級分類開展全要素、全過程、全空間的城市風險評估,全面摸清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長期結構化風險趨勢和短期苗頭性風險態勢,在此基礎上精準識別、科學劃定城市風險區和風險防治區劃圖。增強工程韌性。依托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結果,把風險防治融入城市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工程,實現發展和安全互融互促。增強管理韌性。按照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理順城市安全治理體制機制,整合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力量和資源,融一體化監測、智能化預警、多信息融合、整體式管控于一體,提高集成化防范準備和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增強社會韌性。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開展韌性素養宣傳教育,把韌性城市理念和安全教育納入中小學校和高校素質教育,逐步形成人人主動提升個體韌性、自覺踐行韌性城市理念、積極參與韌性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
摘編自《學習時報》
【斯欽、李建鑫:凝聚引領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實踐力量】
內蒙古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斯欽、內蒙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李建鑫認為,思政引領力的“思政”究其內在規定性即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為主渠道、以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總目標,而“引領力”則為引導、帶領的強大力量,因此,思政引領力即要求以思政教育為重要抓手,凝聚引領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實踐力量。增強思政引領力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推動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要充分發揮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學科和人才優勢,不斷深化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促使黨的創新理論有機融入思政課程。優秀紅色文化資源、偉大變革成功案例是思政課教育的關鍵內容補充,發揮著重要的思政育人功能,是增強思政引領力必須充分挖掘、利用的優質教育素材。增強網絡空間的思政教育平臺建設既是延展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空間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場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題中應有之義,為創新增強思政引領力的方式提供可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斷增強思政教育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的思政教育,有助于扎實推進思政引領力的邊疆實踐。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王文漢:在“科學”與“人文”兩個維度上理解考古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王文漢認為,考古學是通過分析古代物質遺存來研究人類歷史的科學,它以物質遺存為研究對象,但最終目的還是研究人本身。因此,當思考考古學發展時,需要在“科學”與“人文”兩個維度上進行理解。追溯我國考古學的發展歷程,宋代文化的興盛為具有一定學術系統的金石學出現提供了土壤。儒家經典之學的提倡,考據學和小學的發展,使金石學達到了新的高度。近代以來,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旗幟之一的“賽先生”(科學)逐漸擴展到各研究領域,而后有夏鼐等一批考古學家推動考古學在研究方法上的變革、奠定我國現代考古學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末現代文化學開始萌芽,隨著對“文化多樣性”的探討逐漸成為文化學的主流,反映在考古學領域,呈現出陳勝前教授所指出的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的人文轉向。本世紀初,人文傳統的彰顯再一次為考古學的變革創造出歷史契機。當前,科技與考古融合漸成潮流,各種科學研究手段深度介入田野調查、勘探、發掘、整理各環節。“科學考古”更好地體現于田野考古挖掘、方法技術類考古、文物保護;“人文考古”顯然在相關的交叉領域和邊緣學科研究中體現得更為充分。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鵬、史丹:經濟學視角下的新技術革命】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李鵬、史丹認為,技術革命可以直接影響生產力與生產方式,是推動產業革命的直接驅動力。經濟學視角下的新技術革命,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數字化。數字化是將信息轉化為計算機可讀的數字格式的過程,是信息技術發展的高級形態。數字技術提升了勞動者的工作技能,極大改進了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拓展了勞動對象和非物質形態的產品。二是智能化。智能化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傳感器、移動互聯網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融為一體,能動地滿足各種需求的屬性。三是網絡化。互聯網是人們獲取和交換信息的重要媒介。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的結合誕生了物聯網。相對于互聯網側重人與人或服務與服務之間的互動聯系,物聯網將人、物、服務鏈接起來,實現了智能化識別、跟蹤以及監控管理,實現了實時數據傳輸和分析,提升了生產效率。四是融合化。在新技術革命推動下,跨界創新成為各新興技術領域的常態。制造業企業不僅包括生產制造業,同時也向產業鏈的其他環節如研發、設計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延伸,二、三產業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失。五是綠色化。新技術革命更加注重低碳化和綠色化,促使綠色低碳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底色。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