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斯欽(內蒙古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內蒙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研究員);李建鑫(內蒙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六大特質”之首、核心關鍵所在,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根本保障。思政引領力的“思政”究其內在規定性即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為主渠道、以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總目標,而“引領力”則為引導、帶領的強大力量,因此,思政引領力即要求以思政教育為重要抓手,凝聚引領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實踐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對深化思政教育提出具體要求,為增強思政引領力提供了方向指引。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入理解、把握和落實、落細增強思政引領力的戰略部署、行動舉措,奮力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
厚植思政引領力的思想根基
增強思政引領力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就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思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的關鍵課程,思想引領在增強思政教育和思政引領力進程中發揮著先導性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為新時代推動思政課建設、增強思政引領力提供根本思想指南。
推動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要充分發揮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學科和人才優勢,不斷深化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促使黨的創新理論有機融入思政課程。要增強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一體化和聯動性,統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為核心,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等課程為補充,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思政教育全過程,講深、講透、講明思政課,以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引領青少年、武裝青少年,教育引導青少年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自覺肩負起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責任,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
豐富思政引領力的教育內容
優秀紅色文化資源、偉大變革成功案例是思政課教育的關鍵內容補充,發揮著重要的思政育人功能,是增強思政引領力必須充分挖掘、利用的優質教育素材。紅色資源、新時代偉大變革的成功案例是我們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體現了黨的科學理論的真理力量和實踐效能,將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革命和建設的豐富案例資源融入思政課是增強思政引領力、深化思政課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
充分發揮優秀資源、案例的教育功能以豐富思政課的教育內容。一方面,要充分運用好紅色資源,將“五史”教育融入思政課高質量建設,創新教學理念和手段,促使青少年重溫革命傳統教育、感受紅色文化熏陶,引導青少年加深對黨的歷史的感受、理解和把握,厚植青少年的愛黨愛國情懷。另一方面,要重視和運用好新時代黨和國家取得的偉大成就、偉大變革成功案例,將成功案例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從宏觀層面講清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新時代偉大成就,從微觀層面講明港珠澳大橋、深中隧道等新時代偉大工程,教育引導青少年在案例教學中感悟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增強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創新增強思政引領力的方式
伴隨科技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空間成為思政教育轉型的全新場域。與此同時,思政教育也為新時代整治網絡空間亂象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路徑。近年來,隨著全球化與信息化交織、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高新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網絡空間成為青少年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成為意識形態交流交鋒的重要空間陣地。因此,增強網絡空間的思政教育平臺建設既是延展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空間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場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題中應有之義,為創新增強思政引領力的方式提供可能。
要堅持辯證思維,正確認識網絡空間思政育人陣地建設的重要性。既要清晰認識網絡空間對意識形態可能存在的滲透、沖擊性,也要正確認識網絡空間的便利性,處理好挑戰與機遇的辯證關系,在危機中育先機,主動作為、搶占先機,充分挖掘、利用、發揮網絡空間思政教育教學優勢。具體而言,創新增強思政引領力的方式手段,就要運用好新媒體、短視頻等新形式和算法推薦、生成式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不斷創新思政教育的網絡教學方法、豐富網絡教學資源,突破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時空壁壘、拓展網絡育人空間陣地,打造沉浸式、全場景、體驗式網絡思政教育新平臺,推動思政教育由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向技術化、智能化、個性化教學方向發展,依托方式手段創新增強思政課程對青少年學生的吸引力、針對性和體驗感、獲得感。
提升邊疆民族地區思政引領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斷增強思政教育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的思政教育,有助于扎實推進思政引領力的邊疆實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認同之基、民族認同之根,持續增強邊疆民族地區思政教育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黨的民族政策、厚植邊疆民族地區緊抓思政引領力的關鍵舉措。
深化思政引領力的邊疆實踐是一項系統性、持久性的社會系統工程。首先,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重點內容融入思政課教學,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為教材依據,加快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的研究、闡釋和授課,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習中華民族共同體基本理論、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持續增進全國各族青少年學生的“五個認同”。其次,要加大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力度,通過校規、校訓、校歌、校報等載體及學校新媒體、廣播等傳播媒介營造傳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良好環境,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培育新時代邊疆民族地區青少年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守護者、踐行者。最后,要在思政教育中有機融入民族團結素材,將民族團結歌曲、模范等優質素材融入課堂教育,打造各民族欣欣向榮、團結進步的教育氛圍,促使各民族青少年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邊境牧區紅色資源開發促進各民族國家向心力的路徑研究”(22XMZ00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