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建設教育強國”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教育“三大屬性”是如期建成教育強國的科學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新征程為什么要建設教育強國、建設什么樣的教育強國、怎樣建設教育強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彰顯了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西北師范大學校長、教授王占仁在《中國教育報》撰文指出,教育“三大屬性”貫穿教育強國建設各方面全過程,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揭示了教育強國的先進本質、鮮明特色和獨有優勢,是一個系統整體,內涵豐富、相互聯系、有機統一,是如期建成教育強國的科學行動指南。政治屬性由教育的本質和功能所決定,為培養具有堅定政治立場的時代新人提供強大思政引領力。人民屬性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追求,要滿足人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公平、公正、普惠,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戰略屬性由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民族復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戰略屬性決定了教育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詳情
深刻認識人民是教育的出卷人、閱卷人
人民屬性作為教育三大基本屬性之一,具有極其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課程教材研究所高校中心主任、教授潘信林在人民論壇網撰文表示,教育關系到千家萬戶、億萬群眾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個體的向往,更有作為整體之社會的向往。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人民群眾對教育提出了更多新需求、新關切、新向往。作為民生的教育主要關注的是個體的教育狀態和教育需求,而作為人民的教育則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指的是社會基本成員的教育權利和教育義務,強調每個人的教育公平,強調全體人民的全面發展。人民主體性的彰顯,就是要充分發揮人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落實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群眾參與教育全過程管理的權利,匯聚群眾智慧,依靠人民辦好教育。深刻認識人民是教育的出卷人,堅持問題導向,把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急難愁盼作為重要抓手,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注重解決人民群眾實際問題、為民辦實事。深刻認識人民是教育的閱卷人,堅持目標導向,把人民滿意作為根本標準,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注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詳情
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正確方向
加強黨的領導是教育強國建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羅方述在《光明日報》撰文強調,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正確方向,才能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巨大成就。當前,教育強國建設擔負著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的緊迫任務,使命更加光榮、責任更加重大,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決落實黨中央關于教育的決策部署,將黨的意志轉化為教育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立足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深刻理解教育作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的重要戰略地位,準確把握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時代要求,主動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積極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詳情
工程教育承載著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使命
如果說科學教育是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基礎,那么工程教育則承載著培養卓越工程人才、助力提升我國工業化水平的使命。首都工程教育發展研究基地、北京工業大學副研究員張優良在《人民日報》撰文提出,我國是世界工程教育第一大國,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高層次工程人才,為工程科技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同時也要看到,破解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等問題,迫切要求我們進一步提升工程教育質量,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人才保障。工程教育必須緊密對接實際需求。應堅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加強新工科專業建設,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急需緊缺人才;同時,深入了解工程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特點,實地調研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對人才的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工程領域往往涉及多種學科、復雜技術,在工程教育中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尤為重要,要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此外,工程教育強調應用,離不開實踐支撐,必須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貫通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有效途徑,關鍵要創新融合模式、找準合作共贏點。詳情
(光明網記者 陳銳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