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文化思想、文化經濟建設、經濟平等式全球化、故事閱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田鵬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東北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田鵬穎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從文化維度回應時代訴求、破解時代難題,為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寶庫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對于我們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等具有重大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在社會基本矛盾交互作用中確立文化在社會有機體中的新方位。新時代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文化建設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并列,就是這一創新理論創造性運用的一個證明。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確立文化變革新機制。“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實現了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接榫和創新,使人們的思想從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泥潭中脫離出來,破除了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迷霧,既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變革和現代轉型,又催生了新的文化生命體,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創造了前提條件、提供了現實可能,不僅讓人們的思想、文化得以解放,而且構成思想、文化接續發展和創造創新的內在機理。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確立新的文化使命。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兩個大局”的雙重現實語境及其互動關系,以高遠的歷史站位、寬廣的世界視野、深邃的戰略眼光,科學回答“人類文明向何處去”的時代課題,擘畫了世界文明同頻共振、和諧共生的新圖景。
摘編自《學習時報》
【韓喜平:強化中國文化的經濟力量】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韓喜平指出,在現代經濟發展理論中,文化逐步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作用于經濟過程的道德旨趣、態度偏好等人文向度的價值符號”,經由經濟主體觀念意識的現實表達滲透在其他生產要素與經濟行為之中。要充分把握文化的經濟功能,汲取中國文化經濟建設與人文經濟學發展的實踐成就,根植中國經驗建構人文經濟學學科體系。當前我國部分地區不僅擁有繁榮的地域文化,而且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實現了以文化賦能經濟、以經濟發展文化的良性循環,為建構中國人文經濟學提供了豐富的理論經驗與實踐參考。中華民族始終重視以文教化的現實意義,具有相對突出的倫理型發展導向,歷來強調經濟發展的價值屬性,認為經濟就是經世濟民與經邦濟世的實踐活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更要深入認識文化的隱性作用,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在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上發揮文化的觀念約束與行為導向功能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光斌:中國式現代化改寫自由主義全球化敘事】
中國人民大學澄海全球發展與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楊光斌認為,在世界近代史的尺度上,如果說“經濟壟斷式全球化”是全球化進程的“上半場”,那么“經濟平等式全球化”意味著全球化進入了“下半場”。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是中國共產黨通過組織社會而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競逐富強的現代化。中國的“經濟平等式全球化”的方式之一是“價格革命”。基于中國前30年積淀的巨大人口基數的巨大市場、工業體系和全產業鏈條,尤其是獨立自主精神,中國通過自主研發將世界主要工業制品搞成“白菜價”,比如前述的一枚芯片價格目前只有原來的1%,有力地“去壟斷化”,從而以解放自己而普惠世界,以發展自己而改變世界,走了一條和平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除了硬件和基礎設施,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也在積極參與全球化過程中創造了全球化的新模式,通過幫助全球南方接入移動寬帶技術促進數十個國家實現了數字化通信,產生了共鳴性影響,將邊緣地帶群體塑造成全球經濟的參與者。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平等、公正的交互網絡中尋求合作,由此形成的歷史—社會體系推動著世界秩序朝著由單中心、等級制向多中心、扁平化方向發展。
摘編自《北京日報》
【金劍、王禮軍:故事閱讀增強網絡時代人類知識系統性】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系金劍、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系主任王禮軍認為,故事的創造和更新又不斷反哺人類的成長和發展,塑造和影響人類的精神境界和行為品質。當下,信息交流呈現海量、多元、共享、便捷和高效等特征,無疑為人類生活和工作帶來積極影響。故事閱讀本身具備的特殊心理機能,增強了網絡時代人類知識的系統性。第一,通過故事閱讀獲取的知識經驗是完整、系統的,讀者能夠清晰捕獲知識經驗的來龍去脈。故事閱讀要精心選擇具有文學價值的故事,避免一般性網絡瀏覽的負面效應。第二,故事閱讀是一個深層次的認知加工過程,需要讀者同時發揮基礎認知和高級認知功能。閱讀過程中,讀者不僅需要調動注意、感知覺、記憶等基礎認知能力用于信息轉碼和語義加工,還需要發揮思維、想象和推理等高級認知機能。第三,故事閱讀是一個主動建構意義的創造性過程。尤其在文學閱讀中,讀者不僅需要理解文本的字面意義,往往還需要根據自身知識經驗建構人物形象,想象故事情節,揣測人物意圖等。可以說,故事閱讀就是讀者主動創造自身知識經驗的過程。第四,故事閱讀是讀者個人內在的認知活動,充滿情感交流和人文關懷。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