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邢廣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研究員、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我國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區域國別學的發展軌跡也與共和國發展歷程相契合,為有效服務強國建設、為民族復興貢獻了力量。
我國區域國別研究隊伍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而發展壯大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各項事業百廢待興,新中國需要了解世界,與國際社會打交道,這就需要一支國際問題研究隊伍。1955年,我國創辦了外交學院,此后中央相關部門陸續成立研究蘇聯、美國、日本和歐洲主要國家的學術機構。一些高校組建了研究國際問題的系和教研室。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國際局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冷戰格局逐步演化,中蘇關系不斷惡化,美西方繼續遏制中國。毛澤東同志指示要研究外國問題。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央相關部委和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相繼成立一些國際問題研究所,如中聯部先后成立了蘇聯研究所、拉美研究所、西亞非洲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等設立國際政治系。我國國際問題研究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批成建制的研究力量。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我國國際問題研究總體上受到嚴重干擾。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我國區域國別研究獲得了大發展,形成了大繁榮的局面。伴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成立,由八個區域和國別研究所組成的國際學部在推動中國區域國別研究方面起到了引領和帶動作用。與此同時,有不少高校紛紛建立了國際關系學院,這使得我國區域國別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為新時代中國區域國別學的構建打造了人才隊伍。進入新時代,伴隨我國深度介入國際事務和在國際影響越來越大,我國區域國別機構由點到面,全面鋪開,很多高校紛紛組建了區域國別研究院,區域國別研究隊伍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院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前幾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非洲研究院,這不僅充分說明中國對非洲越來越重視,也說明中國區域國別研究的空間越來越寬闊。由此可見,我國區域國別研究機構和隊伍的壯大是與國家發展和成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斷上升的國運國勢推動了中國區域國別研究隊伍不斷發展。
區域國別研究與我國國家發展的軌跡密切相連。國運興則區域國別研究興,國家發展了,不僅對區域國別研究提出了學術的研究需求,而且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回想我國建國初期的1960年,《國際問題研究》雜志因經濟困難,為減輕國家財政負擔,主管部門決定暫停辦刊。現在我國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資助我國區域國別研究人員出國進修,在境內外舉辦各種相關國際會議,邀請外國客人來華訪問,出版各類相關區域國別的期刊雜志。僅中國社會科學院,八個相關研究所都有相對應的核心期刊。這是國家強盛所帶來的重要結果。
區域國別研究緊貼國家需要,服務于國家對外工作大局
新中國成立伊始,外交上實行“一邊倒”的外交策略。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又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宣布承認的國家,因此,蘇聯自然是我國特別需要學習、借鑒、關注的國家。這個時期的區域國別研究主要聚焦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中蘇關系惡化后,我國開始從吸收、學習和關注蘇聯東歐,轉向深入研究和批判蘇聯東歐國家階段。七十年代,隨著中美關系正?;椭忻捞K“大三角”格局的出現,中國開始注重對美國和西歐的研究。中國區域國別研究進入大發展時期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改革開放之初,特別重視對南斯拉夫、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經濟改革經驗的借鑒,學術界翻譯和研究出版了一系列相關著作,服務于國家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大局。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我國非常關注東歐轉軌問題研究和在蘇聯廢墟上新獨立國家的轉型問題,為我國與這些國家關系的平穩過渡提供了智力支撐。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面拓展,特別是中國加入WTO,我國對美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不斷深入和拓展,中美、中歐學術界的交流頻繁,在一些高校還相繼建立了中美、中歐聯合研究機構,中國與西方的學術互動增進了中國對西方世界的深入了解和認識。進入新時代,為配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區域國別研究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組建區域國別研究院幾乎成為各重點高校學科設置的標配。這說明,區域國別研究從孤點到全面,從望“學科”而興嘆到成為國家一級學科,緊隨國家發展和需求的脈搏跳動,為全方位擴展中國外交工作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區域國別研究的發展壯大,除了我國國內因素的需求和變化之外,還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中國改革開放需要良好的國際環境。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面臨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與蘇聯關系正?;膯栴}?!多囆∑轿倪x》第三卷所收錄的《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的文章就是與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會見時的談話內容。從內容上看,我國對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認識、對中蘇關系和中日關系的認識是極其深刻的。這反映了我國這個時期區域國別研究是有很大學術成效的。再如,冷戰結束后,國際局勢發生了急劇而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也為我國區域國別研究提供了新課題、新挑戰和新機遇。中國區域國別學界很好地抓住了這個研究機遇:一是由蘇聯東歐研究這一傳統的國別+區域研究,變為俄羅斯+蘇聯廢墟上成立的新獨立國家研究,即中亞和“新”東歐地區研究,我國區域國別學者見證了蘇聯作為國家解體的歷史進程,也見證了“獨聯體”作為新區域產生的歷史過程。二是與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進程相對應,我國區域國別學者見證了東歐因“劇變”而變為“中歐”的歷史進程,見證了歐共體變為歐盟的區域一體化進程,也見證了英國從歐盟分離的歷史過程。從大的國際視野上看,我國區域國別學界見證了人類從冷戰轉變為后冷戰的歷史進程,也必將見證有的世界大國試圖開歷史倒車的企圖破產的過程。這說明我國區域國別研究已經與國際所發生的重大事變緊密關聯,同步觀察和研究這些發生在相關區域國別空間的重大變化進程,為認識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提供了很好的學術研究“樣本”。
區域國別研究從點到面,從低微學科到一級學科,充分顯示了我國的文化自信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區域國別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狀態,我國對國際問題研究還處于摸索時期,談不上對美西方的研究和對周邊國家的基本研究。即使對蘇聯這個“老大哥”,我們也缺乏深入、客觀和全面的研究和認識。當時,我們更多地翻譯蘇聯書刊,更多地從中蘇友誼和同盟關系的視角來介紹蘇聯,談不上規范的學術研究。而且我們更多地借助蘇聯了解其他國家和地區情況。六十年代中蘇關系惡化之后,我們更多地從“反修防修”的批判思路來關注蘇聯問題。這個時期,雖然我國建立了一批研究區域國別的機構,集合了一批研究力量,但依然處于區域國別研究的起步階段。可見,我國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都是以蘇聯這個“國別”為核心、以東歐這個“區域”為重點的研究格局,還沒有清晰的區域國別研究的概念和學術思路。六十年代區域國別研究還被包裹在國際問題研究的大框架之中。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區域國別研究也與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一樣煥發了巨大生機,獲得了“補課”機遇。我國從蘇聯東歐國家研究大踏步地轉向對美國、西歐發達國家的研究,這既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需要,也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但與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關注蘇聯更多地是翻譯介紹一樣,這個時期我國對西方的研究更多地也是翻譯介紹,引進西方區域國別研究的學術規范和研究成果。這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區域國別研究范式的巨大影響,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前十年,面對冷戰結束后的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我國區域國別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研究領域越來越寬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國別研究呈現出兩個新特點,一是隨著我國全方位改革開放和共建“一帶一路”的全面推進,我國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全世界范圍內的區域國別研究被我國學術界所覆蓋,廣大發展中國家被納入到我國區域國別研究的大視野,甚至成為該領域的研究主角。這深刻地反映了世界之變、時代之變和我國區域國別之變。二是由應用性、追蹤性和動態性研究轉向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理論構建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的學術態勢。三是有關區域國別研究的成果種類越來越豐富,如不斷更新出版的列國志成為我國民眾了解區域國別的重要參考書。因此,區域國別作為低微學科已經無法容納其研究對象的深度和廣度,必須塑造一個大的學術空間和平臺加以承載,區域國別學作為國家一級學科就是在這個巨大研究需求沖動中誕生的。區域國別學從低微學科變為一級學科,這是我國深度走向世界、與世界融合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國家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標志。
展望未來,我國區域國別學還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借助國家一級學科的強大政策優勢,精心構建自身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將中國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傳遞給世界,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引入中國,充分彰顯中國的文化自信,實現我國區域國別學研究領域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相關閱讀:
【與祖國同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推動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創新發展
【與祖國同行】中國式創新發展:價值創造活動與發展目標系統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