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思政引領力、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工匠”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吳潛濤:增強思政引領力,勇擔建設教育強國使命任務】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吳潛濤指出,強大的思政引領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科學內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在教育強國建設實踐中凝聚強大的思政引領力,是時代賦予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責任使命。一方面,要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鑄魂育人,著力鍛造思政課這一鑄魂育人關鍵課程。要進一步加強黨對思政課的全面領導,凝聚各級黨組織協同推進思政課建設的合力;要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創新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融入思政課教材的內容結構、敘事邏輯和呈現方式,實現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的創造性轉化,充分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作用;要守正創新,完整準確把握好思政課的本質,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推進新時代思政課教學體系建設;要抓好關鍵力量,不斷推進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制度化、體系化、規范化。另一方面,要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人才培養體系,著力構建新時代立德樹人大格局、新格局。要以“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更好了解國情民情,堅定理想信念;要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功能,使各類課程都與思政課協調配合、同向同行;要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實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要強化網絡育人功能,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動思政教育課程和工作內容革新、方法革新、樣態革新,培育網絡思政教育特色品牌。
摘編自《光明日報》
【趙長茂:提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支撐】
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教授趙長茂表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特別需要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等體制機制的構建和完善來提供動力和支撐。第一,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通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通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第二,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通過政策統籌協調,加強短期政策和長期政策的銜接,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第三,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打造貿易強國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持體系;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加強多邊合作平臺建設。
摘編自《解放日報》
【陳若松:找準發力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工業大學基地首席專家陳若松認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核心,是決定大國興衰的關鍵因素。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將貫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要從促轉型、強優勢、增動力三個方面持續發力。一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必須抓住制造業這個“牛鼻子”,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將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積極穩妥推動關鍵領域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逐步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二是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推動優勢產業延鏈,帶動其他產業創造新的競爭優勢,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構建產業鏈協同發展機制,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把擴大內需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支持新產品和新技術在國內大市場迭代優化升級。三是增強產業創新內生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產業創新內生動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技術融合為創新途徑,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
摘編自《經濟日報》
【林剛:培育“新工匠”,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江蘇旅游職業學院院長林剛認為,一定程度上講,“新工匠”是驅動新質生產力生成和發展的主體性力量。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與社會經濟發展高度同頻、緊密銜接的教育類型,肩負著為新質生產力培養“新工匠”的重任,發揮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性支撐作用。一方面,培育“新工匠”,重在強化數智賦能,促進學生精技強能。教學內容方面,高職院校要圍繞數智時代催生的新業態、新職業、新崗位,主動適應新質生產力變化要求,動態更新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不斷提高“新工匠”培養目標的達成度;教學方法方面,要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融入課程設置、專業實踐等各環節,建立豐富、優質的數字化專業資源庫,通過虛擬實驗室、遠程協作工具等搭建數字化實訓平臺,逐步培養學生在數智環境中運用先進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科技知識技能轉化為數智化的勞動工具與數據化的勞動資料,加速提高生產力。另一方面,培育“新工匠”,貴在深化產教融合,重塑協同育人生態。要堅持“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的導向,通過建構共商專業建設、共訂培養方案、共構實訓基地、共推資源開發、共組“雙師”團隊、共建服務平臺、共評培養質量、共促學生就業等機制,重塑高職院校、政府、行業、企業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產教協同育人新生態,促使“新工匠”培養成效與數智時代新質產業發展同頻。
摘編自《新華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