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法治改革、教育綜合改革、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貿易投資合作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翟國強:積極穩妥推進法治領域改革】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機關黨委副書記翟國強認為,法治領域改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要積極穩妥推進法治領域改革。首先,法治領域改革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深化法治領域改革,必須堅持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堅持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決不能簡單照搬照抄別國法治模式和做法。其次,法治領域改革必須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法治領域改革要錨定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秉持法律的準繩、用好法治的方式。應深刻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法治建設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洞察社會治理邏輯,把準時代脈搏,科學設計制度,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以良法善治引領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再次,法治領域改革必須將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價值目標。應當把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法治價值追求貫穿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全過程。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貫穿改革始終。最后,法治領域改革必須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在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規劃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總抓手來謀劃、來推進。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建南:推動新時代新征程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福建農林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南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內在要求,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落細落實。一是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抓好學校黨建和思政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二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致力于補短板,針對教育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卡點瓶頸,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針對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三是要堅持系統觀念。善于從戰略上進行謀劃和推進,提升整體效能。繼續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統籌推進教育體系中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四是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增強問題意識,聚焦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實踐遇到的新問題、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愿望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學校黨建和思政工作面臨的重大問題等,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
摘編自《人民日報》
【孫芊芊:促進文化與科技雙向奔赴、深度融合】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孫芊芊認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進步對文化創新的驅動作用日益顯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迭代更新和普及應用,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提供了新的機遇和載體。科技作為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助力打造文化產業良性發展生態的同時,不斷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拓展文化產業發展新空間。不僅有助于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使文化內容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得到極大提升。還有助于豐富文化資源表現形式,推動文化消費升級。科技和文化相融合的新型文化消費,具有明顯的互動性和社交屬性。物聯網、云計算等適應消費需求的新技術已廣泛滲透至文化資源挖掘、內容生產、產品傳播的各環節,延伸了文化價值鏈條。日益豐富的文化產品形態不斷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促進文化消費潛力持續釋放。推動文化與科技進一步深度融合,需多方發力。一方面堅持系統觀念,推進行業互融、資源共享、人才協同培育,多措并舉增強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重點攻關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運用數字技術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全鏈條創新。同時深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需制定相關政策和戰略規劃,明確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方向及重點領域,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摘編自《經濟日報》
【汪泓、高凱:加快發展貿易投資合作新機制、新模式】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教授汪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研究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副教授高凱表示,要更大力度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尤其需要加快制度型開放步伐,加快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貿易投資合作新機制、新模式,首先要優化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制度政策體系,持續深化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國際交流合作。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金融配套服務轉型升級。加快構建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國別合作朋友圈。利用好戰略機遇,加強中歐新一輪經貿合作,籌辦中歐戰略、經貿、綠色、數字高層新一輪對話,打造穩定互信的產業鏈供應鏈伙伴關系。增強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經營主體抗風險能力。其次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穩步推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領域制度型開放。積極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制度型開放平臺,探索建立適應和引領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國際規則。最后要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高質量發展。采用前沿技術升級完善新貿易基礎設施。提高新質生產力賦能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水平。推動技術標準統一及構建數據同步機制。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