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實融合、國際傳播、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城鄉融合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靳曉宏、李輝:數據基礎制度體系支撐數實融合】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情報研究所副研究員靳曉宏、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情報研究所研究員李輝認為,構建符合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匹配實體經濟轉型需求的數據基礎制度體系,不僅事關國家發展和安全大局,對于激活數據要素潛能、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也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在推進數實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既要用好數字化帶來的便利,又需有效防范數據安全風險。相關部門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在數據市場交易,特別是跨境數據流動中的數據安全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明確各方責任與義務;制定重要數據識別認定和分級防護制度,強化數據分行業監管,借助數據治理細則,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得以安全有序實現;構建統一的數據要素認證體系、管理體系、授權體系,并結合數據安全技術體系建設,推動各部門各行業全方位保障實體經濟中數據要素的安全有效流通。數字經濟以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實體經濟則為數字經濟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需求市場。數據要素作為數實融合的重要動力,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加速新實體經濟發展、規范虛擬經濟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需不斷強化數據要素賦能作用和應用場景牽引作用,深入挖掘數據要素賦能實體經濟的驅動力量,借助生產要素的整合發力,催生新產業、新服務、新模式,實現實體經濟規模和效應的雙重倍增。
摘編自《光明日報》
【殷樂: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殷樂指出,新征程上,我們要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真正在國際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必須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推進國際傳播創新。要順應融合創新的媒體發展趨勢,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完善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整體布局,在內宣外宣有效聯動上下功夫,進一步建強融合傳播矩陣,努力打造全媒體對外傳播格局。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需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將中華文化、中國故事與國外受眾的文化傳統、接受習慣等結合起來,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特別是要注重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來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性、科學性及其重大意義,充分展現當代中國人的精彩生活。中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發展特色、風土人情等,對于展示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要聚焦各國人民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扎根基層、立足中國、面向世界,講述好身邊的中國故事,在更廣泛的文化空間中尋找共情。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要善用文化文明的力量,推動中外文明交流。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推動文明交流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建設,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
摘編自《人民日報》
【胡立君、郭峰:把握數字化發展機遇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胡立君、郭峰認為,把握數字化發展機遇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有利于統一運行流程、統一質量標準、統一資源配置,滿足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內在需要。具體而言,數字化賦能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可從以下方面重點發力。其一,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完善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其二,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破除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區域壁壘。其三,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應推進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建設;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引領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加快融合基礎設施建設;聚焦重大科技創新、產業技術創新需求,推進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其四,引導平臺企業健康發展。引導支持平臺企業以網絡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等為抓手,在互聯網醫療等新型服務領域加大投入、創新流程、優化管理,以充分釋放要素配置的優化集成效應。其五,推動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持續完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將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領域,提升其綜合運行效能。
摘編自《經濟日報》
【呂方:以要素交換和流動視角解決城鄉融合發展問題】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呂方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而縣域無疑是關鍵載體和重要節點。縣域連接著“城”和“鄉”,是城鄉要素交換、聚合的基本場景,可以說是城鄉融合的結合面。縣域內城鄉關系的變化及其形態是縣域產業發展、城鎮建設、要素流動、制度供給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促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是破除縣域內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的過程,是推動縣域內“產、城、人”融合發展和協調發展的過程,也是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以及城鄉公共服務逐步實現均等化的過程,集中體現為縣域內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縣域經濟發展特別是縣域新型工業化,可以促進人口向城鎮的集中,城鎮建設水平的提升同時對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產生正向效應。因此,城鎮建設要契合產業發展和人口分布的規律,滿足老百姓在城鎮定居生活的需求,特別是要增強縣城的綜合承載能力和對縣域整體的輻射帶動能力。從促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市場”來講,充分激活縣域特別是鄉村各類沉睡資源,吸引產業、技術、資本、人才進入縣城,走進鄉村,讓各類要素充分集聚、聚合,讓市場運轉起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