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面深化改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擴大消費、科技金融體制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董振華:始終沿著改革的正確方向前進】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主任、教授董振華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刻舟求劍、故步自封,也不能偏離方向、改旗易幟,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全面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證。改革開放事業越是向前發展,涉及范圍越廣、觸及利益越深,協調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難度越大,越是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偏離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
摘編自《光明日報》
【孫海洋:準確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涵】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孫海洋指出,我們要深刻理解、準確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四個共同”的視野下,才能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正確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客觀事實和必然邏輯,從而自覺抵制各種錯誤史觀的干擾。樹牢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這一共同體理念奠定了社會整合的文化基礎,保障了各族群眾的共同利益,提供了彼此依存的情感紐帶,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戰勝苦難、化解危機、實現復興的內在支撐。把握民族工作方法論。做好民族工作,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要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要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這四對關系既講兩點論又講重點論,貫穿著做好民族工作的辯證法,要將其運用到民族工作的具體實踐中,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摘編自《人民日報》
【郭麗巖:完善長效機制要充分釋放內需潛力】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麗巖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既要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又要優化供給結構和水平,充分釋放內需潛力。一是以產業升級提升供給質量,促進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均衡。加強供給和消費銜接,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數字消費,大力發展服務消費。順應升級趨勢,規范清理市場準入隱性壁壘,充分挖掘和釋放養老、育幼、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的市場潛能。二是持續優化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全鏈條良性循環促進機制。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強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意愿,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完善薪酬激勵機制,提高低收入群體購買力。三是以品牌、標準、質量為引領和支撐,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強調質量優先,持續鞏固和增強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建設質量強國和品牌中國的成效,著力推動產權保護、信息披露、市場準入、社會信用等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和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四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提升國內國際市場聯動效應。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破除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充分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動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曉晶:健全完善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指出,通過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旨在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推動制度變革,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探索建立商業銀行通過股權方式投資科技企業的綠色通道,放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開展股權投資業務的限制,允許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在市場化債轉股業務之外開展針對科技企業的其他股權投資業務,更好地發揮投貸聯動在支持科技創新中的作用,破除長期資本進入風險投資市場的制度阻礙,允許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管理機構登陸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以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為契機,推動符合條件的頭部創投管理機構通過IPO、并購重組等方式登陸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增強資本市場對科創企業評價標準的包容度,在開展審核和監管時,引入科技專家評審團對科創企業尤其是顛覆性科技企業進行評價,以更準確地評估這些企業的技術和商業模型的創新性和可行性,提高對科創企業評價標準的包容度,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轉變國有資本管理理念及考核機制,推動容錯機制真正落地,在國家層面出臺政策,完善國有資本投向風險投資領域的容錯機制,提高風險容忍度,營造盡職免責的良好氛圍,推動“三個區分開來”真正落地。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