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質量教育體系、實體經濟、自貿區自貿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洪銀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洪銀興認為,構建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在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方面,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產權和合法權益。要完善市場準入制度。使各個市場主體無障礙平等進入各類市場、公平參與市場競爭。要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以誠信為中心有效保障契約得以實現的市場制度,利用數字技術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數字化轉型。在更好維持市場秩序方面,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著力實現要素、產品和服務等的自由流動。使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地進入各類市場并平等地獲取生產要素,各個地區的市場體制和政策應統一,按照統一的規則運作。要規范市場行為。有效限制定價中的壟斷性行為、傾銷性行為和牟取暴利的行為,規范競爭行為。要增加市場透明度。實現市場信息公開透明,建立市場信息披露制度。要規范政府調控市場的行為,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政府實施支持和保護競爭的政策,克服因政策不公平造成的競爭機會不公平、弱化市場機制的情況。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利用數字平臺和技術準確甄別企業市場行為。
摘編自《光明日報》
【劉承功: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中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東華大學黨委書記劉承功表示,新征程上,我們要破除制約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優化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加快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一是要完善立德樹人機制。始終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通過健全體制機制將立德樹人落實到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等各個環節,貫通于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之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和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二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和機制模式,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促進資源共享、協同育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推進教育數字化,不斷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完善以健康學術生態為基礎、以有效學術治理為保障、以產生一流學術成果和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的大學創新體系。三是要優化完善學科專業體系。要持續推進一流學科建設,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學科組織模式,進一步做強優勢學科專業,實現分類發展、特色發展。加強學科專業發展規劃,做好學科專業優化、調整、升級、換代和新建等工作,構建滿足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適應科技發展趨勢的學科專業體系。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建好建強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曉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員李曉華認為,實體經濟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過程也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過程,需要改革與之不適應的體制機制。首先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完善相關政策供給,鼓勵科技成果產業轉化和創業型企業發展。開放創新應用場景,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通過耐心資本的支持促進未來產業培育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發展機制。其次要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體制機制。根據工業生產活動差異化程度高等特點,探索工業互聯網發展新模式。加強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國際合作,推動建立數字貿易、數據跨境流動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標準、應用規范、安全治理等方面的國際規則。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向數字化傾斜。再次要健全促進實體經濟綠色化發展體制機制。建立產業準入、退出技術標準的動態調整機制,推動淘汰落后產能,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推動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大綠色發展理念宣傳,引導綠色產品和服務消費,優化政府綠色采購制度,促進工業副產品的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加強企業對產品的回收和無害化處理。最后,要健全推動實體經濟融合化發展體制機制。探索建立適應產業融合化發展的統計監測體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對工業企業開展的服務活動采取更優惠的適用稅率。
摘編自《經濟日報》
【黃新飛:推動自貿區自貿港制度型開放】
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教授黃新飛表示,自貿區自貿港是開展制度型開放的理想區域。一是要制定更為開放、自由的貿易投資政策。優化數字貿易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健全數字貿易新型監管機制,完善平臺經濟、共享經濟以及新個體經濟管理規范。積極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技術導向型外資為主,提高引資質量,培育新時代發展創新驅動力。鼓勵當地高生產率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帶動當地產業升級;以建設先進自貿區與先進自貿港為抓手,提高對外開放標準。二是要推動數字貿易領域的標準化建設。聚焦標準化治理彌合數字鴻溝,促進數字貿易穩健性增長,積極推動高水平科技成果向標準轉化,加快數字貿易領域基礎共性標準、關鍵技術標準的研制與推廣。推動數字產品市場準入等數字經濟標準立法,積極參與國際數字技術、數字產品標準制定,加強標準引領數字經濟發展,推動數據要素標準化建設。三是要積極探索數據跨境流動規則。建立健全適應大數據發展環境的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以法治化推動數據確權、跨境流動規則等的實施,深化數據要素跨境流動機制建設,依托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積極探索建立“數據海關”,推動可信數據跨境自由流動。四是要促進數字貿易規則治理。開展數字貿易國際規則對接先行先試,推動數據采集、脫敏、交易、監管等環節的國際規則銜接與標準合作,促進數字貿易企業跨境數據傳輸安全合規。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