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科技自立自強、產業融合發展、數據要素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四清: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研究基地研究員王四清認為,站在中國式現代化和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需要進一步圍繞“是什么、改什么、怎么改”,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關鍵領域、運用科學方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形塑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形態。首先,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打通堵點卡點。在外部環境上,面對一些國家“小院高墻”式的封鎖打壓,如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也尚需體制機制上的助力等等。需要通過制度性公共產品的優化設計和持續供給予以破解。其次,聚焦關鍵領域,推動多維同向發力。在技術革命性突破方面,關鍵是依托新型舉國體制,以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為目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方面,要破除阻礙生產要素流通的一切體制機制束縛,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驅動優質要素流向新質生產力。在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方面,需要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賦能產業創新。最后,要運用科學方法,實現改革系統集成。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加強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同向發力,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注重對體制機制改革成果及實效進行動態評估。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新質生產力研究課題組: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新質生產力研究課題組指出,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我們要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基礎研究,協調開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有組織、跨學科、跨機構科研。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等制度優勢,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強化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加快推動企業技術改造的設備更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產業發展,建立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拓展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價值實現路徑;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擁抱先進技術、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積極參與構建合作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完善支持企業家創新的相關政策,依法保護企業自主創新的成果和權益;搭建高素質人才梯隊,優化高等學校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科研人才、創新團隊培養能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穎熙:精準發力,為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產業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穎熙認為,面向未來,要瞄準四個重要方向,從科技創新、基礎設施、人才隊伍、國際交流等領域發力,扎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為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產業支撐。第一,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產業政策體系。聚焦重大原創與核心技術,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尊重生產力與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加大產業政策支持和引導力度,建立并完善科技創新政策保障體系,健全金融、監管、中介等服務保障,更好激發企業和個人創新活力。深度挖掘和拓展市場需求,促進市場有序開放,推動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第二,要健全數字基礎設施,推動數實深度融合。針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加快建設區域數字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機制,完善區域數字合作共享機制。加快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強化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環節的數字化。發展工業互聯網,加快推進產品研發、生產、經營等全周期數字化轉型,打造低成本、高適配性的數字技術平臺。第三,要培育科技創新人才,構筑人才“蓄水池”。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育。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體系,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新活力。第四,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動產業開放發展。聚焦開放融合,通過共享資源、共同研發、共建平臺等方式,加強同發達國家在科技創新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摘編自《經濟日報》
【吳海軍、郭琎:充分激發數據要素賦能活力】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吳海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郭琎指出,國家高度重視數據要素市場的培育發展,把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價值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要進一步激發數據要素賦能活力。首先,要加快數據要素產權法律制度建設。一方面加快建立數據要素確權機制。構建數據要素確權基本框架,明確權利主體、控制邊界與使用范圍。另一方面健全數據要素產權保護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加強對侵權違法行為打擊力度,數據要素產權受到侵害有權獲得法律救濟。完善數據信息授權管理制度。其次,要著力提高數據要素流通安全保障。不僅要加快數據要素流通安全保護制度建設,還要提升數據要素流通安全保護技能技術,加快與數據要素安全保護相關的前沿技術研發。積極運用人工智能、區塊鏈、動態加密、隱私計算、可信硬件等技術,對數據要素開放共享、流動交易過程中的安全風險進行有效評估和積極處置應對。最后,要建立科學規范的數據交易管理體系。引導數據要素市場參與主體積極探索數據資產質量分類分級方法和定價模式,以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為主,逐步形成成熟完備的數據交易價格體系。建立企業數據開放激勵機制,對開放數據積極性高、數量多、質量優和深度開發利用數據要素的企業給予相應項目配套和金融扶持。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