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式現代化”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全面深化改革要體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要求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越是關鍵時期,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保持戰略定力,結合新的時代條件、根據新的使命任務,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林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其一,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對制度建設的新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在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調整深層次利益格局上再攻下一些難點,促進制度建設和治理效能更好轉化融合,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動力。其二,始終堅持科學的改革方法論。新征程上,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和推進改革,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其三,正確處理制度穩定性和發展性的關系。要在堅持好、實施好、完善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把深化改革攻堅同促進制度集成結合起來,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詳情】
民生為大事關中國式現代化興衰成敗
百余年來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進程,就是黨不斷進行社會革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國家現代化以滿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進程,充分彰顯了民生為大的內在屬性。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研究員潘洵、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崔建西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一方面,民生為大,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方向。中國式現代化是遵循人本邏輯的現代化,這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做到民生為大,強調人的主體性地位,把為人民服務看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原動力,從而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提供了全新選擇。另一方面,民生為大,事關中國式現代化使命任務的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為使命任務的現代化。一個堅強有力的民生保障體系是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體系,可以讓人民群眾對民族復興有更加明確的感知。同時,民生為大,事關中國式現代化能否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以民生為大,注重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通過兜牢民生底線,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斷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詳情】
堅持“兩個結合”是推動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堅持“兩個結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是推動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鎖明在光明網撰文指出,一是牢牢把握“兩個結合”的價值意義。通過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可以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科學性、人民性和實踐性,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和順利發展。二是深入理解“兩個結合”的科學內涵。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同時將之與中國特有的國情、歷史和文化傳統相結合,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涵。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要自覺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三是努力貫徹“兩個結合”的實踐要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和創新;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因素,并將其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貫通起來,融入到現代化強國建設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四是充分體現“兩個結合”的思想原則。例如,在倡導和踐行新發展理念過程中應堅持和體現“兩個結合”的思想原則,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實際,同時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又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人才培養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不僅要向青少年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更要注重將這些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引導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詳情】
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文意蘊
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愿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浙江工商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省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蔣承勇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不滿足于“物”的現代化和“少數人”的現代化,而是既追求“物”的富裕進而在滿足了人民群眾物質需求的基礎上,又追求人的精神、文化和思想“富裕”的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現代化。此外,中國式現代化回答了為什么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實現現代化、走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等重大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西方現代化未曾很好關注并解決的,也是其現代化過程始終伴隨著尖銳矛盾以及無法解決人性異化問題的重要原因。另外,文化有其本身的豐富性、多樣性,文化價值的浸潤性、文化意蘊的持久性將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每個國家都可以借助文化力量實現跨越式發展,找到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文化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體現了整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特質與人文意蘊,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魅力所在。【詳情】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