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的重大判斷,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廣西區委黨校(廣西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牛先鋒在《中國教育報》撰文指出,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提升勞動者素質、改變勞動者就業結構、提升教育水平,培養造就更多創新型人才。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做大“蛋糕”提供新動能,催生出新興產業集群,為共同富裕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新質生產力極大豐富人類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帶來無與倫比的審美體驗和精神享受,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為人類精神文明發展提供滋養。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質生產力實現了對傳統生產方式的顛覆,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由勞動、資本等傳統要素投入轉向科技創新投入,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避免了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粗放利用,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秉持互利共贏原則,以開放的胸襟與世界各國共享先進科技成果,共同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詳情
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與新質生產力發展不是兩個相互獨立的改革與發展任務,而是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教授劉志彪、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孔令池在《北京日報》撰文指出,作為新型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從信息提供、供求引導、激勵機制、收入分配等諸多方面拉動或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引導新技術突破。超大規模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為新技術突破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有利于降低創新風險,分攤研發成本和產業化成本,提高創新的預期收益,而且通過影響市場結構、改善創新基礎設施和創新制度環境,對創新者的創新行為和研發投入強度提供巨大的利益激勵,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持續動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一方面有助于暢通要素跨行業、跨區域流動,改善要素供給結構,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技術、人才、數據等高端要素;另一方面有助于強化要素市場之間的深層互動與協同創新,促進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加快催生新質生產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超大規模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所帶來的規模經濟、網絡經濟效應,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等提供市場應用場景,從加工制造逐步向研發、設計、標準、品牌、供應鏈管理等高附加值環節攀升,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融入全球產業循環。詳情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夯實高素質人才根基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每一次生產力的重大突破、新的生產力質態的形成,都離不開科技人才的發明創造。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研究員,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特約研究員郭躍文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要加快培育和集聚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高水平科技人才、產業人才、青年英才等多層次人才隊伍,奮力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要打造優質的文化環境,營造愛才、惜才、敬才、容才的文化環境,讓人才的創新活力充分迸發,創造源泉汩汩涌流。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堅持實踐標準,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擔綱領銜者中發現、培養具有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視野開闊,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能力強的科學家。要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的國家隊作用,圍繞國家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組織產學研用協同攻關。要培育大批卓越工程師,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詳情
文化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創新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創新理念、創新價值觀等內容。創新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是敢為人先、自立自強精神在科技、產業等領域的典型表達。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市社科聯原一級巡視員張博穎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創新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創新理念、創新價值觀等內容。創新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是敢為人先、自立自強精神在科技、產業等領域的典型表達。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一流科學家、卓越工程師等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鋒力量,沒有領先的科學技術發明,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就無從談起。而這些離不開“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即科學家精神的強大支撐。此外,企業作為科技、產業創新主體,在推進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中,離不開企業家精神。發展新質生產力也離不開廣大勞動群眾。普通勞動者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發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詳情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