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知識產權、新質生產力、城市治理、區域教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馬一德:防范化解知識產權風險挑戰】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馬一德認為,我國知識產權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防范化解知識產權風險,攸關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的進展。知識產權領域國家安全治理要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統領下進行,敢于參與國際知識產權競爭、善于維護國家知識產權利益,并與相關領域的國家安全治理協同起來。探索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體系框架內建立健全專門的知識產權安全工作的體制機制,統籌協調知識產權領域涉及國家安全的重大事項,凝聚立法、司法、執法等各種力量,著力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工作格局,形成防范化解知識產權風險的強大合力。涉外法律制度體系的構建是進行知識產權領域國家安全治理的重要手段。我國現行域外適用規則散見于各類法律和行政法規之中,所涉領域法律法規也缺乏相應的國家安全條款。這就需要盡快完善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研究完善我國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域外適用規則,制定知識產權安全法,加強知識產權的域外保護。主要內容應包括:第一,對知識產權領域國家安全治理必須遵循的原則、體制機制予以明確規定。第二,完善關鍵核心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的專利權保護,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效率,加強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知識產權管理。第三,明確涉及國家安全的知識產權對外轉讓的制度。
摘編自《光明日報》
【伍愛群: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華東師范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伍愛群認為,城市治理的成效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直接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做好城市工作,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建引領具有統合性,在推進跨部門合作、擴大治理網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強黨建引領,可以推動城市黨建與城市治理有機融合,推動形成一體協同的整體治理架構。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與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互貫通、相輔相成。要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將其貫穿于城市設計、規劃、管理、運行、更新等全過程,進一步激發市民參與城市治理的熱情,切實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激發社區治理活力、提升社區治理效能,就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增強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實效,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為此,要增強居委會能力、搭建協商議事平臺、發揮社會組織作用。要積極運用數字化治理技術構筑城市“智慧大腦”,讓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準。
摘編自《人民日報》
【彭緒庶:把握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彭緒庶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需主動順應科技發展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技支撐。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必須著力破除不利于要素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構建連接全球的要素市場體系,暢通要素流通渠道,推動有利于創新、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數據、人才和資本等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實現要素資源高效配置。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既體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上,又體現在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上。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探索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有效路徑,加快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摘編自《經濟日報》
【安雪慧:區域協調是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基礎】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區域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安雪慧認為,如何將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所必須關注的內容。區域教育是高質量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般意義上看,區域教育是某一行政區劃的教育。從更廣泛的視角看,區域教育是特定經濟區域的教育,是同質性地區的教育,是具有共同社會特征的人類社會聚集地的教育。從區域教育發展看,區域教育既要以區域資源優勢和社會經濟水平為基礎,因地制宜發展教育,更要以區域教育發展水平及特征為基礎,增強區域之間的協同性、聯動性,提高區域教育發展的集聚效應和倍增效應。區域協調發展就是以區域統籌、區域合作、區域互助、區域利益補償和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等為協調機制,在不同區域間建立起共同奮斗、共同發展的理念,協調是區域教育的內生特點。區域規劃要重點考慮三個關鍵要素。一是常住學齡人口規模。二是區域學齡人口增減變動趨勢特征。三是構建高質量教育的標準。從要素重組和區域協同的可行性角度看,區域教育要主動應對,讓要素充分流動起來,提升區域合作層次和水平。從要素流動角度看,欠發達地區或鄉村地區人口向城鎮流動,既可提高城鎮地區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提高從業者工資收入,又可提高流出地人口的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勞動收入水平。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