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安雪慧(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區域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區域教育作為高質量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在區域教育辦學水平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優和不同學段教育的有效貫通銜接,更體現在區域教育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支撐和推動各區域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近年來,推動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區域教育作為高質量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在區域教育辦學水平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優和不同學段教育的有效貫通銜接,更體現在區域教育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支撐和推動各區域共同發展、共同富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如何將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所必須關注的內容。
區域協調是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基礎
區域教育是高質量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般意義上看,區域教育是某一行政區劃的教育。從更廣泛的視角看,區域教育是特定經濟區域的教育,是同質性地區的教育,是具有共同社會特征的人類社會聚集地的教育。從區域教育發展看,區域教育既要以區域資源優勢和社會經濟水平為基礎,因地制宜發展教育,更要以區域教育發展水平及特征為基礎,增強區域之間的協同性、聯動性,提高區域教育發展的集聚效應和倍增效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新發展階段,協作發展成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是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基礎。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要增強教育提供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生產要素的主動性,不斷塑造區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如何有效推動區域平衡發展,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由于我國區域間在空間位置、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上存在較大差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以每個“五年”(計劃)規劃為統領,構建各發展階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形成了不同時期的區域發展戰略理念、目標和建設重點。目前,我國建成了“四大板塊(東、中、西、東北)+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特殊類型地區”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根據區域資源優勢和要素稟賦確定區域主體功能,促進區域協調、協同、共同發展。從多年來區域教育綜合改革的實踐經驗看,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可促進相關要素流動,優化配置,破解我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教育發展必須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這是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典型特征。區域協調發展既為區域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更對區域高質量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從人口素質看,教育可提升區域人口知識技能水平,優化勞動力結構,加速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要素的充分流動,以教育推動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建設的主動服務供給。
以新理論引領區域教育協調發展
在當今時代,傳統的教育發展模式已難以滿足日益復雜和多元的需求,我們迫切需要新的理論來引領方向,激發創新活力,以實現區域教育的高質量協調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區域教育高質量教育體系不僅要圍繞提高人口質量,筑牢創新人才成長的教育鏈,更要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和聯動發展,不斷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區域協調發展就是以區域統籌、區域合作、區域互助、區域利益補償和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等為協調機制,在不同區域間建立起共同奮斗、共同發展的理念,協調是區域教育的內生特點。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目標就是推進區域共同發展,圍繞各區域優勢產業構建一個結構緊密、相互協調的產業結構體系,最終實現各區域發揮其優勢特征,區域之間實現一體化發展。2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將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提高一個層次,不僅要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標準,而且要健全保障體系,確保形成良好的區域教育生態。這就確保了各區域良好協作的基礎,各地要形成協作是高質量發展基礎的理念。
區域規劃引領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區域規劃要重點考慮三個關鍵要素。一是常住學齡人口規模。學齡人口規模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學齡人口呈現新態勢,總和生育率下降。生育率下降要求在規劃區域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時充分考慮現有學位供給存量與未來學齡人口學位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二是區域學齡人口增減變動趨勢特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仍處于高速增長態勢,其中鄉城人口流動仍是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動力。這對各地統籌規劃學校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意味著既要提供充足學位,又不能“一哄而上”建設新學校,避免將來出現學校“一生”難求的情況。三是構建高質量教育的標準。隨著學校辦學條件的逐步改善,有些人口縮減明顯、校舍開始呈現富余的區域,可以探索推進提高班額設置標準、生師比配置標準等,探索小班教學,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高標準是高質量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表現。
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加快教育強國建設
如何將區域協調發展與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緊密結合,是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必須關注的重點。
協同引領區域教育共建共治共享。從區域之間的關系看,只有各區域之間發揮各自的結構性優勢,相互協同,才能促進生產要素的有效流動、提高要素生產率,從而推進各區域的整體發展和共同富裕。從國家區域空間功能看,國家要充分考慮區域特點,實行差別化的區域扶持政策,相關中央投資和中央財政專項轉移支付繼續向欠發達地區和特殊困難地區傾斜,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有的區域要充分結合國家重點經濟區域政策優勢,強化與鄰近城市發展的銜接配合,實現多層次、多方面的跨越式發展。比如,國家重點經濟區域對整個區域帶和城市群發展的帶動作用。未來,如何進一步優化區域協作機制,成為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同時,隨著數字化及數據采集和處理技術的發展,傳統區域空間被改變,空間因素對教育的影響在變化。教育作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如何將數據資源作為教育教學要素,共建共享這些要素,并充分考慮對教學形態和教學關系的影響,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命題。
促進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的充分流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激發生產要素活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從要素重組和區域協同的可行性角度看,區域教育要主動應對,讓要素充分流動起來,提升區域合作層次和水平。以往區域合作,多是縣域層面的協同,要在區域合作中將教育轉化為高級生產要素如科技、人才等,提升區域合作層次和水平,建立多方面的共享合作機制,打造區域人才和科技創新高地,確保重組要素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從要素流動角度看,欠發達地區或鄉村地區人口向城鎮流動,既可提高城鎮地區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提高從業者工資收入,又可提高流出地人口的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勞動收入水平。因此,要改變傳統的要素觀念,讓勞動力充分流動起來,促進科技創新。人才要流動,教育文化素質是基礎條件。
(本文系該院中央級公益性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課題“教育強國建設目標下區域教育協同發展的內涵、任務與實施路徑”[GYI202300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