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西部大開發、產業發展、深化改革、城鄉融合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范恒山: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顧問范恒山認為,要以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扎實推進各項重點工作。要充分發揮西部地區比較優勢,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穩步提升創新發展能力。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延伸鏈條并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探索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以建設美麗西部為導向,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強化重點生態工程的實施力度;要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依托產業轉移與承接等途徑,深化與東中部和東北地區的合作,推動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合作聯動,促進成渝、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發展。大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深度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要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要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強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做大做強一批國家重要能源基地;要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和就業促進機制,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郎旭華、冒佩華:進一步推動產業實現高端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講師郎旭華、教授冒佩華表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既是要素質量革命性提升的過程,又是要素資源配置體系化完善的過程,還是要素使用綠色化集約化的過程。推動產業實現高端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立足產業高端化發展,實現生產力的升級“蝶變”。以原創性、顛覆性的數智化通用技術為主導,在對產業廣泛賦能中推動生產力質態向更高水平的躍升,在推動產業更新再造中實現生產力更高質量的發展;以原創性、顛覆性、前瞻性的未來技術為指引,在積極謀劃發展未來產業的過程中探索未來技術創新對生產力更高發展起點的奠基作用,實現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種類和形態的極大豐富、生產邊界的極大拓寬、生產空間的極大創造。二是要立足產業綠色化發展,實現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綠色技術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科學利用,推動了產業綠色化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綠色產業、低碳產業、環保產業的發展帶動作用,有助于實現其他產業發展模式的綠色化和協作方式的集約化。三是要立足產業融合化發展,提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必須著眼產業發展全局,實現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三者全生命周期的融合發展,在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摘編自《光明日報》
【遲福林、陳薇:發揮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動力作用】
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遲福林、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陳薇認為,展望未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仍然要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根本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自覺地、持續地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提出真正解決紛繁復雜的現實問題的新思路新路徑新方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唯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制度變革與創新,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要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把實現均衡、協調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除此之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自覺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抓住戰略機遇、應對風險挑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關鍵是自覺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程度釋放我國經濟增長的結構性潛能,全面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增添動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周學榮:多措并舉,高質量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湖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周學榮表示,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目前面臨要素雙向流動空間不足、制度保障不完善、公共服務水平不均衡、基礎設施差距較大、空間生態融合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需要采取高質量的城鄉融合發展措施。一是要抓住經濟融合這一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建立城鄉統一市場體系,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信息化建設。大力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構建城鄉融合金融服務體系。二是要抓住社會融合這一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加快城鄉教育設施建設,提高偏遠貧困地區教師的福利保障水平,推進電子化醫療服務,實現城鄉社會救助的無縫對接,建立城鄉優撫及救助一體化體系。三是要抓住制度融合這一城鄉融合發展的保障。加快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和福利保障,建立進城落戶服務機構,加強服務保障和后續管理,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四是要抓住空間融合這一城鄉融合發展的橋梁。注重農村空間產業發展和新型農村建設,推進城鄉交通、水利、電網、通信網絡、燃氣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城鄉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構建城鄉勞動力流動的產業空間和市場空間。五是要抓住生態融合這一城鄉融合發展的依托。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修復,建立農業生態保護區和生態農業園區,鼓勵建立低碳生態示范區,發展可持續的生態旅游和休閑業,利用生態產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