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技創新、耕地保護、教育合作、互聯網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菲、谷奇峰:以原始創新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菲、谷奇峰指出,原始創新是我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所在,對破解重點產業“卡脖子”難題,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實現科技攻關必須牢固樹立大人才觀。一是應縱覽全行業,聚焦重點產業“卡脖子”關鍵技術和前沿競爭熱點領域,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調集領軍人才。二是應統籌多方力量的優秀科技人才。三是應放眼全世界,面向港澳臺及國外頂尖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產業技能尖兵等高端科技人才,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引才、用才、留才政策。四是應以高質量教育涵養高素質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加快構建以實踐為導向的科技創新工作體系。首先,應堅持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協同攻關。其次,應厚植開放科學理念,打造開放創新生態。再次,應堅持有組織的科研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正確處理好個體需求與興趣驅動的“小科學”研究與國家戰略導向的“大科學”研究之間的關系。最后,應以合作共贏理念和全球視野主動布局,為全球頂尖人才來華開展基礎研究搭建平臺,增強我國在全球范圍內吸納、凝聚、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能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郜亮亮:因地制宜加強耕地保護】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郜亮亮認為,地為糧之本,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守好耕地數量底線。嚴格耕地用途管控,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確保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切實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原則,大力推進土地利用計劃“增存掛鉤”,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責任,嚴控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將各類對耕地的占用統一納入占補平衡管理,堅持“以補定占”,健全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制度。不斷提升耕地質量。在利用中保護、以保護促利用,提升黑土耕地質量。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加強現有鹽堿耕地改造提升,研究編制鹽堿地綜合利用總體規劃和專項實施方案,分區分類開展鹽堿耕地治理改良,大力推廣鹽堿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強化水源、資金等要素保障。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業機械研發和應用,支持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實現耕地高效、可持續利用。實現耕地高效、可持續利用。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與此同時,保護好耕地生態,扎實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持續優化肥料投入品結構,增加有機肥使用,推廣肥料高效施用技術,積極穩妥推進高毒高風險農藥淘汰。
摘編自《人民日報》
【蹇世瓊:數字化賦能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合作】
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蹇世瓊指出,數字化賦能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高質量發展有其獨特的內涵,具體是指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驅動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產生新的增長點和推動力,為共建國家發展數字經濟、挖掘經濟增長新動能發揮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和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溢出效應。在共建維度上,需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著力解決共建國家在數字化技術相關的后臺服務器穩定、網絡基站覆蓋性、軟硬件適配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在共享維度上,應積極發揮數字化教育的融合與增效作用,鼓勵共建國家基于本國經濟領域的建設基礎、現有業態與數字化領域的跨界性交流互通,主動向共建國家高等教育系統開放元宇宙、數字孿生、AI等先進技術資源,開放虛擬仿真教學空間和數字化學習空間,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中的教師數字教育教研能力提升、留學生個性化與多元化學習提供優質數字化共享資源。在共商維度上,成立共建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數字化專家咨詢、風險防范、技術倫理等委員會或智庫共同體,形成定期工作制度,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技術創新、資源建設、轉化應用等方面開展深層研究,形成長期商榷機制。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王竹君、王媛:深刻把握互聯網發展的內在邏輯】
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竹君、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媛認為,中國互聯網進入全新發展時期,必須深刻把握互聯網發展的內在邏輯,切實推動我國互聯網高質量發展和網絡強國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互聯網發展的根本遵循。要在互聯網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互聯網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發揮互聯網在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的作用,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強化人工智能在民生領域的深度應用,抓住民生領域的突出矛盾和難點,不斷創新智能服務體系。推動網絡文明建設是互聯網發展的實踐準則。要以黨的創新理論引領網絡空間,把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互聯網發展治理全過程,引領網絡文明建設從開局破題、全面鋪開到縱深推進。通過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不斷做大做強主流輿論。要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加強網絡文化創新,提供更有質量、更有影響力的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促進共享共治是互聯網發展的價值旨歸。要打造網絡文化交流平臺,促進交流互鑒。面對新的全球機遇和挑戰,各國必須摒棄文化偏見,秉持文化平等發展的原則,積極參與網絡空間的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世界先進文化“走進來”,在開放合作中拓展網絡文化空間,構建國家網絡文化交流平臺,為網絡文化發展建立更為廣闊的空間。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