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法治、數字化轉型、改革開放、文化科技融合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梁:新質生產力發展離不開制度環境和法治引領】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資本市場法治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梁認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這離不開制度環境和法治引領。以高水平法治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具有重大意義。以法治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正確方向。一是以法治保障黨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領導。二是以法治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以人民為中心。三是以法治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需求導向。以法治規范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市場秩序。應加強資本市場法治保障,完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制度設計,發揮資本市場在推動產業升級、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上的積極作用;完善資本流向監管與風險防范制度,增強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合力,防止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資本無序擴張與野蠻生長。應進一步推進新興產業公平競爭政策制度化、規范化,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依法規范和引導新興產業有序競爭。對于未來產業,要轉變監管思維,創新監管方式,構建回應型監管、促進型監管、創新友好型監管,加強監管科技運用,建立國家層面的“監管沙箱”。
摘編自《光明日報》
【劉尚希:深刻把握數字化轉型的內涵】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尚希認為,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高難度的前沿課題,尚在探索之中。只有不斷反思、總結,通過與實踐探索形成良性循環,才能不斷深化對數字化的認識。數字化轉型是數字革命匯聚的、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新趨勢,包括經濟數字化、社會數字化、政府數字化,已經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也就是數字文明。數字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它不只是技術革命帶來生產工藝的改進,也不僅僅是生產方式的一種變化。它更重要的是人類思維方式的革命,將帶來一種思維范式、研究范式的革命,顛覆傳統理論帶給人們的對世界的認知。數字化轉型是中小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次良機。數字化包括企業的核算方式、管理方式、生產組織方式、營銷模式的徹底變革。微觀主體的整體變化,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行業與行業之間的關系在變革,也意味著政府的指導支持方式,營商環境的標準也需要改變。從這個意義來說,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也需要重構。數字化轉型需要大中小企業一體化推動。數字化是整體的,不應把中小微企業獨立出來。大中小企業之間應當形成市場化的合作,發揮大企業的作用,以企業培育企業,以市場監管市場,政府通過大企業幫助中小微企業效果可能更好。大企業包括平臺企業、龍頭企業、供應鏈大企業、數據大企業,它們更能從供需兩方面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
摘編自《北京日報》
【王蘊: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王蘊指出,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越需要統籌好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更好地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隨著改革持續深入推進,一方面,改革將更多涉及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必然觸動既得利益,改革難度增大;另一方面,改革將更突出系統性,對內外有效統籌、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等提出更高要求,形成具有競爭力的體制機制。我國對外開放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要積極主動把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平,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是增強中國式現代化根本動力的需要。從國內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著一系列長期積累形成的矛盾和問題,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為凸顯。從國際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客觀上要求更好統籌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增強全球要素資源配置能力,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源泉。
摘編自《學習時報》
【伍俊龍: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
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伍俊龍指出,當前,我國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態勢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成為驅動文化新業態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手段的運用激發了文化產業的創新活力,促使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不斷涌現。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通過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產業組織兼并重組、金融政策加強支持等手段,克服文化產業與科技創新之間在技術方面存在的轉化成本、技術吸收能力、產業技術標準等障礙,打通兩者進行雙向知識、技術轉移的通道,加速實現文化與科技的耦合。充分發揮我國制造業產業體系健全、產業規模大、產業鏈完整的比較優勢,引導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生物科技等科技資源加快融入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技術裝備、專用設備、終端設施的制造技術提檔升級,促進物聯網、機器人等在文化制造領域率先應用,全面提高文化制造業的科技含量。主動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大力推動以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文化服務業中的應用,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新時代文藝創作、文化和旅游服務、廣播電視新媒體的數字化利用水平。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