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伍俊龍(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
當前,我國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態勢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成為驅動文化新業態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手段的運用激發了文化產業的創新活力,促使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不斷涌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2023年,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的營業收入與上年相比保持增長趨勢,其中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制造、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多媒體游戲動漫和數字出版軟件開發等科技含量較高的文化業態增長強勁。未來,文化與科技集成創新、融合發展的特征還將持續凸顯,科技全面賦能文化業態創新發展的力量還會繼續加強,重大科技創新將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巨大動力。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
一是推動文化與科技協同發展。通過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產業組織兼并重組、金融政策加強支持等手段,克服文化產業與科技創新之間在技術方面存在的轉化成本、技術吸收能力、產業技術標準等障礙,打通兩者進行雙向知識、技術轉移的通道,加速實現文化與科技的耦合。
二是促進文化制造業與科技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我國制造業產業體系健全、產業規模大、產業鏈完整的比較優勢,引導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生物科技等科技資源加快融入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技術裝備、專用設備、終端設施的制造技術提檔升級,促進物聯網、機器人等在文化制造領域率先應用,全面提高文化制造業的科技含量。
三是提升科技賦能文化服務業的廣度和深度。主動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大力推動以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文化服務業中的應用,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新時代文藝創作、文化和旅游服務、廣播電視新媒體的數字化利用水平。積極發揮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技術、計算機視覺等生成式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對新聞信息、內容創作、創意設計、文化傳播、文化娛樂等文化核心領域的作用,豐富人工智能技術在文本生成、音頻生成、圖像生成、視頻生成及跨模態生成等方面的應用場景,創新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文化生產、傳播、消費的融合實踐。
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一是依托數字技術促進傳統文化產業業態更新。適應數字化發展趨勢,積極研發能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數字化創作、生產、管理、傳播系統、平臺和工具,不斷壯大云旅游、云展覽、網絡視聽、動漫游戲等新業態的市場規模,加速數字文化消費新空間提質擴容。
二是大力發展數字創意產業新業態。推動數字技術與繪畫、音樂、文學、雕塑、戲劇、舞蹈等藝術的高水平融合,發展數字藏品、數字虛擬人、數字文創、數字演藝等文化新業態。大力研發和生產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數字藝術產品和創意設計產品。
三是加快發展全景式視、聽、嗅、觸感官交互的沉浸式體驗新業態。打造沉浸式體驗文化產業鏈,積極構建沉浸式創意設計、沉浸式內容創作的生產業態,大力發展沉浸式主題公園、沉浸式展覽、沉浸式旅游、沉浸式演藝、沉浸式酒店等沉浸式消費業態,拓展沉浸式體驗在景區街區、文化場館、文娛場所等場景的應用,積極推進沉浸式產業基地建設。
四是提升產業之間關聯度,通過跨界融合實現文化產業業態創新發展。促進數字文化產業向創意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加速拓展,尤其是加快數字文化產業與金融、貿易、法律、物流、廣告、康養等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豐富數字文化產業應用場景,提升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文化價值。
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
一是提升文化裝備和文化消費終端科技價值。讓科技賦能文化裝備和消費品,積極發展智能文化裝備,運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提升文化裝備附加值,提高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等新型文化消費品的市場價值。大力發展多媒體、游戲動漫和數字出版軟件,加強高端軟件產品和系統的研發投資及產業化。加強文化領域算力、算法、數據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加強文化領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著力推動數字文化經濟增長。
二是培育更具科技含量的新型文化消費。瞄準科技變革和文化消費演變趨勢,通過科技力量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功能,創設新場景適應文化消費偏好,供給新產品滿足文化消費需求,投放新工具提高文化消費便捷度,運用新技術提升文化體驗。積極促進更多具有交互式、個性化、數字化特征的新型文化消費加快發展,特別是以數字內容為代表的圖像、文字、影音、游戲消費。發揮云端文化產品引流作用和線下文化消費的體驗式、社交化優勢,推動線上文化消費向線下轉化,形成更多線下實物消費。著力打造夜間沉浸式文化產品,積極發展夜間文化消費市場。
三是拓展文化產業開放發展的新增長源。鼓勵文化企業通過對外貿易、對外直接投資等方式開拓國際文化市場。積極發展既有本土市場效應又適應海外用戶喜好的文化產品。創新數字文化服務出口業態,合作開發數字文化產品,發展數字文化貿易。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數字文化品牌,鼓勵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數字文化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走向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