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主體性、新型生產關系、數字產業集群、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宋建曉、陳愛麗: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宋建曉、福建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陳愛麗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內在地要求推進生產關系的完善和發展,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良性互動中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變革,生產關系的各要素也必然需要作出相應調整。一方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破除發展障礙。推進縣域“放管服”改革,創優“互聯網+”服務供給方式,建立高效、便捷、規范的縣級政務服務體系;創新財政金融聯動機制,構建政府引導、國資主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投融資體系;聚力加強縣域產業鏈、技術鏈、價值鏈、人才鏈一體化聯動機制建設。另一方面,優化提升縣域營商環境,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完善縣域市場監督管理機制,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保障中小企業平等獲取生產要素的權利;加快建立“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在縣域范圍內搭建政企溝通平臺,建立常態化溝通反饋機制;加大縣域減稅降費政策的傾斜支持力度,推動縣域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同時,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強化智力支持。暢通人才引進渠道,建立招才引智“綠色通道”;完善縣域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發展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育人模式;創新技能人才發展機制,通過職業培訓、專項技能人才培養等方式促進本土人才能力建設;健全縣域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人才層次+政策優待”的激勵體系。
摘編自《光明日報》
【向玉喬:持續鞏固文化主體性,凝聚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
湖南師范大學中華倫理文明研究中心教授向玉喬認為,文化主體性是中華文明得以創造的基礎,也是中華文化立得住、行得遠的動力源泉。面向未來,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持續鞏固文化主體性,筑牢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凝聚起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守好魂脈和根脈層面,堅持“兩個結合”,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以真理之光激活中華文明的基因,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在激發歷史主動精神層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揮其創造智慧和能力,激發人民群眾以高度的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傳承發展中華文明。在這一過程中,也要關注個體的多樣化需求,提升全民族文化素養,讓每個人充實自身的文化生命。在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層面,鞏固文化主體性和文明交流互鑒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方面,主體性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維系,是民族精神得以挺立的思想標識,有了文化主體性,我們的文明就能在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凸顯文化特性、彰顯文明力量;另一方面,鞏固文化主體性絕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以平等包容的態度、海納百川的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自己,創新發展本民族文化。
摘編自《人民日報》
【夏杰長:加快打造數字產業集群,構筑數字產業競爭新優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夏杰長表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新形勢新要求,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技術迭代和市場變化加快,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因此,可基于數字產業集群的演化邏輯與形成要件,聚焦新技術、新賽道,疏通集群培育的主要堵點,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全球資源配置力、世界影響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構筑數字產業競爭新優勢。第一,加快數實融合,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雙向賦能。應推動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發展網絡化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和柔性生產、智慧遠程服務等市場新需求所催生的新模式,營造適應數實融合發展需求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第二,支持數字技術創新和數據要素價值釋放,以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雙輪驅動數字產業集群發展。加強數字技術創新與應用,推動數字領域的關鍵技術瓶頸突破,盡快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強數據要素相關制度設計,規范數字企業用戶數據收集,明確個人數據處理原則,暢通數據要素在集群企業內部和外部跨主體、跨產業流動的渠道。第三,深化產學研合作,為數字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需要進一步探索、形成并深化產學研合作體系,支持業界和學界共同培養高素質數字人才。第四,實現高質量“引進來”與高水平“走出去”,提升數字產業集群的國際競爭力。一方面,全面了解和分析其他國家在推動數字產業集群發展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實施情況,加強與世界一流科研機構和數字企業的協同合作,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協同性和共享性;另一方面,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合作,嵌入全球創新網絡,提升話語權和競爭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凱:高質量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指出,十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在多個方面取得重大成效,同時也面臨著多重挑戰。圍繞新目標和新要求,在持續推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同時,全面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進階。第一,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以強化競爭力、推進共同富裕為導向,培育高能級的增長引擎。保障“首都”核心,強化“新兩翼”支撐,突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引擎作用;做強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軸線”,做活沿海開放的“大平臺”,突出重要經濟發展廊道的引擎作用;提升平臺能級,提升樞紐能級,提升對外開放大通道能力,突出高水平對外開放體系的引擎作用。第二,堅持“率先突破”,統籌供給側和需求端,持續深化產業、交通、生態、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在產業方面,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在交通方面,聚焦流量經濟轉化,推動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生態方面,聚焦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在公共服務方面,聚焦群眾可感可及,豐富和優化區域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第三,堅持改革引領,強化系統思維、問題導向,加快推進協同發展的政策機制創新,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健全“規劃—建設—治理”全生命周期規劃管理制度體系;面向基層實踐,推動區域資源和要素配置路徑創新,提升區域整體運營能力;強化區域政策時空動態適應,推動城市管理向區域適度延伸。第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提升品質、安全智慧為導向,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補齊影響城市競爭力、承載力、可持續發展的短板,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
摘編自《學習時報》
【劉宇蘭:辯證吸取和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副教授劉宇蘭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有天人合一、生生之德、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等思想,包含人與自然關系的覺解和可持續發展的樸素智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在辯證吸取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智慧基礎上,實現對傳統生態智慧的弘揚傳承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對中國傳統生態智慧的辯證吸取和弘揚傳承。一方面,弘揚天人合一,傳承生命倫理。不同于西方知識論傳統的主客對立、實體—現象的對峙,中國文化傳統以創造生成的整體世界觀,彰顯了活潑潑的生命流動世界,其中有天人交感、下貫上達的成王成圣之道,有逍遙遨游的自然之美,也有空靈的禪意生活。另一方面,堅守人與自然和諧,弘揚傳統生態智慧。中國傳統文化中飽含著保護環境、節制物欲、適度消費和可持續發展的樸素觀念以及生命體驗與意義覺解的智慧,對化解西方人類中心主義和機械論構成的世界觀帶來的生態漠視危機,抵御現代西方消費至上、娛樂至死的精神虛無主義蔓延,具有清醒劑和解毒劑的功效。同時,借鑒生態制度,夯實生態實踐。中國傳統生態智慧中飽含著遵循自然、尊重自然、守護自然的精神。生態智慧綿密滲透進中國人的生活,構成中國傳統對人與世界關系以及人的日常踐行的基本原則。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