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金融監管、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創新體系、新質生產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董小君:加強監管,推動金融系統可持續發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董小君表示,有效的監管是促進金融創新的制度保障。金融監管機構需要在促進金融創新和維護金融穩定之間尋求平衡,以確保金融系統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應及時加強金融監管,監管、對監管的監管都要“長牙帶刺”,及時發現問題并堅決亮劍。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逐步確立起現代金融監管框架。當前,我國正在著力構建更加完備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確保金融穩定與安全。另一方面,要以科技賦能促進金融監管創新。在理念上,樹立“科技驅動型”的監管思維,利用科技賦能將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監管主體需要利用科技手段對各類金融創新的風險進行評估,提升監管能力,實現金融穩定和金融創新的雙重目標。在機制上,探索金融科技“沙盒監管”模式,在金融安全與金融效率間尋求平衡。“沙盒監管”強化了監管對金融科技創新的引領、護航和孵化作用,為金融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摘編自《光明日報》
【常紀文:在更高層次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認為,在更高層次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需找準工作抓手和切入點,有序推進全領域轉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設。首先要加強綠色科技創新,加快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增強美麗中國建設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在京津冀、長三角、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和流域,按照各自的特色、定位和發展目標,在加強產業協作布局和技術協同創新的基礎上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持續良性互動。其次要堅持要素統籌和城鄉融合,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環境基礎。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智慧高效為導向重點推進美麗藍天、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山川建設,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美麗城市、美麗鄉村。協同推進城市更新、社區更新、建筑更新,推進海綿城市和海綿社區建設。最后要按照系統思維,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梯次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域覆蓋,塑造一批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麗中國建設板塊,全面展現大美西部壯美風貌、亮麗東北遼闊風光、美麗中部錦繡山河、和諧東部秀美風韻。
摘編自《經濟日報》
【任曉剛:找準突破口,進一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任曉剛表示,進一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需要在總結好、運用好相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找準突破口、著力點,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創新活力競相迸發。一是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培育創新文化。二是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以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關鍵領域和重點方向上發揮戰略支撐引領作用和重大原始創新效能。三是要加強協同聯動。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全球科技創新要素的匯聚地。構建區域創新合作與交流平臺,加強各區域間交流合作。四是要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體系,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以持續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夯實國際合作基礎。
摘編自《人民日報》
【任保平:著力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南京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任保平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遵循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著力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第一,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以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為著力點,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有效銜接,致力于研發處于國際前沿的原創性核心高新技術。第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度重視新一代信息技術帶動的產業變革和創新。另一方面,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前沿科技研發及其產業化。第三,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把綠色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與綠色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第四,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的有機互動,在條件上要通過科技創新,在過程上要通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結果上則帶來綠色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進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技術基礎、物質基礎和動力支撐。第五,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推動體制機制創新。通過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為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制度基礎。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