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任保平(南京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新境界。客觀來看,新質生產力首先是一種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遵循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生產力的形成是在科學技術這一生產力決定因素作用下,通過將教育、管理等影響因素作用于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資料,從而形成新的生產力的過程。社會生產力本質上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不斷演變的過程,而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演進的決定因素和發展動力。生產力發展的集中體現是生產方式的變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方式也從手工生產向機械化和智能化方向轉變。促進生產力發展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可見,人類社會生產力形成的一般邏輯為:首先,先進技術的產業化。科技的突破性進展及其產業化是形成新的生產力的一般路徑,新技術的突破不斷進入生產過程,應用于產業部門,逐步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其次,新的生產力由量變到質變,逐步實現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轉變,直至發生質變進而取代舊的生產力,推動社會生產力實現躍升。再次,在先進技術的作用下,社會生產力發生兩種變化,一是增量革命,加速新產業的形成和壯大;二是結構革命,傳統產業得以轉型升級,形成新的產業體系。最后,新的生產力在局部地區形成后開始空間擴散和轉移,新的生產力的空間布局得以不斷優化。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遵循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著力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第一,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以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為著力點,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遵循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不是一般的科技創新,而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這種創新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建立配套的科技創新體系。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正處于一個快速演變和顛覆性變革的時代,科技已滲透至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加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特別是作為高技術領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術,已成為未來高技術更新換代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國家高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進而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因此,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要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持續推進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有效銜接,致力于研發處于國際前沿的原創性核心高新技術。培育一批世界級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以創新聯合體為抓手,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
第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遵循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構建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一方面,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度重視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帶動的產業變革和創新。加快發展以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帶動形成龐大的健康、現代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環保等產業。另一方面,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領域的前沿科技研發及其產業化。同時,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在一定的技術變革推動下,實現傳統產業基礎能級高級化,是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從微觀來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就是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變革,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優化生產流程,進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宏觀來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助于優化生產要素配置,顯著提升傳統產業質量和效益,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三,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通過增強自然生態系統與經濟社會發展系統的耦合協調而形成的新質生產力,重視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因此,遵循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把綠色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堅持生態優先發展,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方向,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與綠色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深化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中的應用,全面推進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體系建設,使綠色低碳產業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能源結構及其利用效率直接影響著綠色生產力的發展,構建綠色產業體系需要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具體來說,就是要推動能源領域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以能源組成低碳化、能源供應安全化、供需平衡智能化為目標,建設以儲能為核心、多能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
第四,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工業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變革。遵循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新發展階段的新型工業化具有新的內涵,其核心體現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相互融合形成的發展動力創新化、發展模式綠色化、產業結構高端化,本質是對傳統工業化范式的根本性變革,強調創新驅動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可見,新質生產力為新型工業化提供了強大支撐,新型工業化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推動力量。新質生產力和新型工業化之間可視為一種改進的“技術—經濟”范式,即由“技術—經濟”范式擴展為“科技—產業—生產力”范式。在這一范式下,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的有機互動,在條件上要通過科技創新,在過程上要通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結果上則帶來綠色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進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技術基礎、物質基礎和動力支撐。
第五,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遵循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推動體制機制創新,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一是以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通過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為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制度基礎。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后,政府作用機制要同市場機制銜接,政府配置公共資源要同市場配置市場資源結合進行。為了保證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政府貫徹公平目標的作用主要在收入分配領域,更多地通過再分配和主導社會保障解決公平問題。三是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以科學新發現為導向的技術創新,往往需要科研機構和企業各方共同參與新技術研發,通過合作建立研發新技術的平臺和機制等協同創新體系,可以在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同時,實現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多重功能的集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