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新時代以來,推動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質量發展”,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深刻理解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只有深刻理解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意蘊,加強對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才能在實踐中更好把黨中央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趙振華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對傳統發展方式的突破和創新。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已不可持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緊迫課題。推動經濟發展,需要更加重視消費品質、供給端質量的提高和結構的改善,重視進口在經濟增長和改善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更加重視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等的協調,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重視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高質量發展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入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導向,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著力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強研究。高質量發展是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有效良方。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擴大國內需求、防范化解風險、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等深化研究,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詳情
新質生產力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
新質生產力極大拓寬了機器體系替代人類腦力勞動的前景,使現代生產中復雜勞動的比例大幅上升。同時,極大改變了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政治經濟學學會會長侯為民在《解放日報》上撰文指出,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內涵,是培育現代化新動能、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新質生產力拓展了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在本質上是“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是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資源。在現代社會生產中,芯片、編碼、程序、數據、信息等構成新型勞動過程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數據要素等進行了科學的提煉和說明,深化了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人們對于生產力的認識,隨著實踐而不斷深化。立足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現實,新質生產力從生產過程內部環節出發,及時將信息收集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信息交互能力、算力、基因技術、生態技術、人工智能等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合并到生產力范疇中,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將勞動者和科技因素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超越了傳統現代化范式中將生產要素單純歸結為勞動力、土地、資本的思維,體現了“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從生產力變革角度對生產力發展規律進行了新的探索,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開了新思路。詳情
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其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位列要位。報告強調“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復旦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軍在《經濟參考報》撰文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當前,數字經濟形成了支撐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重要力量。源于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海量的數據資源,我國數字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特別是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蓬勃發展,并加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辦公、醫療、教育、金融、制造等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應用的活躍領域。在與千行百業的深度融合中,“人工智能+”的能力邊界正在不斷拓廣。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幫助越來越多的企業實現生產自動化、產品創新和服務智能化,從而不斷提升產業整體的競爭力。伴隨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產業界需要加強數字技術創新和研發,在“人工智能+”上做大文章,開發出更加適合行業應用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詳情
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市長洪湖鵬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要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經濟大省這個壓艙石穩了,中國經濟就穩了。立足新發展階段,勇挑大梁就必須站位全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必然選擇。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持續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以創新鏈服務產業鏈,做大做強高能級科創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以科技創新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聚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超前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詳情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