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旅高質量發展、中醫藥人才培養、“三農”問題、造就創新人才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郭媛媛: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特大城市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認為,過去的一年我國文旅消費持續火熱,面對潛力巨大的消費需求,文旅市場如何提質升級,更好滿足消費者期待、更加健康繁榮發展成為值得思考的話題。要盤活優勢資源,營造更多文旅消費場景。各地要以新理念講述發展中的城鄉巨變,以新視角闡釋有看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以新方式展現有特色的文化故事;充分挖掘資源并將資源盤活、做出特色,發展全域旅游,為游客呈現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的文旅消費場景。要提升服務品質,努力將“流量”轉換成“留量”。當游客有了歸屬感,自然會對旅行目的地產生強烈的認同感。互聯網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可以引來巨大的流量和關注度,這種對旅游目的地的認同感一經傳播,會迅速發酵、放大。有關部門和行業從業者應著力提升運營管理水平,認真聆聽游客的需求,為游客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要做足內涵文章,用好創意為游客帶來互動感更強的好體驗。隨著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智能交互等科技元素的廣泛應用,不少景區在沉浸式文旅項目上做出嘗試,賦予文旅產品新的形式和意義。各地各景區應堅持內容為王,繼續在創意上下功夫,在旅游產品創新上做足內涵文章,搞活“體驗經濟”,不斷滿足游客對品質性和體驗感消費的需求。
摘編自《光明日報》
【徐安龍:開創中醫藥人才培養新格局】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認為,長期以來,中醫人才培養存在周期長、醫學創新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不足、中醫藥高等教育傳承創新不足等問題和瓶頸,需在堅持“傳承、創新、引領”的基礎上不斷破局,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做好高等中醫教育,既要堅持弘揚中醫人才培養的傳統和規律,又要將傳統中醫學科與多學科交叉有機融合,還要綜合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新方法,更有針對性地打造新時代的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面對當前中醫藥高等教育傳承創新不足、重大疾病防治能力不足問題,高等中醫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必須解放思想、開拓新路,為廣大中醫學子創造更加開放、能夠汲取原汁原味祖國醫學精華的氛圍和條件。高質量培養中醫藥人才必須放眼“全球”,創新改革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高級中醫藥人才,不斷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培養儲備人才。高等中醫教育應當始終堅持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工作要求,創新中醫藥國際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中醫藥國際人才培養層次和質量。通過與世界各國知名大學合作開展中醫教育項目,創建特色品牌,不斷完善中醫國際人才培養體系。
摘編自《學習時報》
【蘆千文:“三農”基本盤支撐經濟回升向好】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蘆千文認為,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中國經濟能夠突顯穩健增長韌性,一個重要因素是以不斷鞏固的“三農”基本盤奠定了有效防范應對風險、支撐經濟回升向好的社會穩定基礎。糧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是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的基石。有了糧食安全保障,中國抵住了國際形勢突變造成的糧食貿易沖擊,確保了米面油、肉蛋奶等食品價格的總體穩定。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穩步推進城鎮化進而驅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有效化解了城鎮化迅速推進階段積累的城鄉發展矛盾,為城鎮化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激發了內循環強勁動力。我國在激發更多農村消費需求的同時,加快了整體消費結構升級,進而催生新產業、新業態,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數字經濟、智能產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農村消費市場的有力驅動,使國內經濟大循環建立在更可靠的內需主動力基礎上。亦城亦鄉“自由切換”,發揮城鄉兩棲“驅動器”作用,是中國逆勢開拓發展新局面的優勢。以足夠的歷史耐心,堅守農村改革底線,留足農民在城鄉進退有據的制度通道,就能長期發揮農村“蓄水池”作用,實現農民在城鄉間自由流動。這是“亦工亦農、亦城亦鄉”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所彰顯的發展優勢。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張立遷: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天津大學發展規劃處副研究員張立遷認為,要深刻認識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發揮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重要力量。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造就胸懷“國之大者”為己任,這既是對拔尖創新人才肩負國家和社會責任的時代要求,也是眾多國家頂層設計部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戰略的驅動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應強化使命驅動,集聚一批德才兼備、造詣深厚的“大先生”,把牢理想信念、家國情懷這個“總開關”,引導學生懷有深沉的愛黨之心、報國之志,以挺膺擔當、奮發有為的姿態奮勇爭先、善作善成。未來我國教育應著力打造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重心,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高質量教育體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前瞻布局學科專業體系和科技創新的行動方向,系統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整體部署和戰略推進。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