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六個必須堅持”、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新型工業化、教師道德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韓振峰:學習領悟好、堅持運用好“六個必須堅持”】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韓振峰表示,我們要深刻把握“六個必須堅持”的內在邏輯意蘊,把“六個必須堅持”學習領悟好、堅持運用好。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是對每個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踐行初心使命在立場觀點方法上的總體要求。我們必須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維護人民利益,實現人民共享。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是推進自我革命的內在要求。必須堅持自信自立,要求我們黨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是推動黨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則,也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的內在要求。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是推進社會革命的必然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是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堅持問題導向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及時發現問題、科學篩選問題、準確分析問題、全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堅持系統觀念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堅持系統觀念,要求我們必須從整體的、全局的高度,以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來觀察和處理問題。必須堅持胸懷天下是彰顯大黨擔當的客觀要求。堅持胸懷天下,要求我們黨必須以大歷史觀和世界眼光來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規律,審視世界格局的變化,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在“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方面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智超:鍛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王智超指出,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需要充分發揮教育家精神引領作用。首先,系統設計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課程是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讓廣大教師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應該在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過程中加強課程設計,把教育家精神等資源融入課程內容,將教育家精神理論化、體系化、具象化,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等方面講清其背后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將教育家精神內化為教師職業理想與行動自覺,使其樂教、愛教、能教、會教、善教。其次,不斷優化教師教育教學方式。應緊密結合新時代廣大師生的身心特點和知識結構,圍繞教育家精神的要求,將“講知識”與“講道理”深入融合,將教育家精神的價值內涵與學習生活實踐緊密貼合,引發價值共鳴,助力培養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優秀教師。再次,確保教師職前職后教育的連貫性。應加快探索教師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推進模式,持續不斷進行教育家精神的培養熏陶,確保教師職前職后教育同向發力,助力教師職業理想信念的形成與鞏固,使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作用伴隨教師職業發展的全過程。最后,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培育體系建設。必須確保黨牢牢掌握教師隊伍建設的領導權,保證教師隊伍建設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師培養過程愛之心,堅守三尺講臺,潛心教書育人。
摘編自《光明日報》
【原磊:以新型工業化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原磊指出,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綜合國力的根基,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我國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要建設工業強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持續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新型工業化是相對于傳統工業化而言的,其疊加了信息化、數字化、服務化、智能化以及更好利用人力資源等新要求,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二是以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賦能為重要途徑。三是以新發展格局為支撐。推進新型工業化是我國在新形勢下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進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更好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推動新型工業化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效,通過發展優質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先進制造,更好塑造經濟發展新優勢,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一是發展優質制造,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二是發展智能制造,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三是發展綠色制造,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充分發揮我國豐富的新技術應用場景優勢。四是發展先進制造,推進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我國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正平:賦予教師道德建設新內涵和新要求】
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專業委員會主任王正平表示,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對學校人才培養的標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從而也對教師道德建設賦予了新的內涵和要求。“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大先生”等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了精神指引。與以往我國優秀師德傳統比較,新時代的教師道德具有鮮明的倫理特征。新時代的教師道德,更加注重每位教師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社會責任,要求教師“經師”與“人師”合一;新時代的教師道德,更加注重維護教師和學生的正當個人利益,堅持教師個人、集體和社會整體教育利益和諧統一;新時代的教師道德,更加注重提升教師的“智德”,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創新意識培養;新時代的教師道德,更加注重弘揚教育仁愛與師生互愛精神,促進師生不斷提升精神境界;新時代的教師道德,更加注重調動教師道德主體積極性,培育教師的團隊精神、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