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美國區域研究、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消費可持續發展道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楊:美國區域研究的知識體系與代際差異】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楊認為,“區域”概念的本質是表達目標地區在世界和歷史中的位置。近代以來西方區域知識生產經歷了三次重要的范式轉變。在不同的范式轉變中,“區域”概念的時空變化最為顯性,具有時間性、空間性、歷史性。美國主導的區域研究涵蓋全球,其“區域”內涵發生微妙變化,具有工具屬性。近年來,新區域研究浪潮打破美國區域研究的地域界線,出現以政治、經濟、種族或語言文化認同為主的替代性概念,但西方學者仍掌握話語權。區域研究在早期受到歐洲“東方”研究的影響,但隨著社會科學的學科建制在美國高校的普及,區域研究開始獲得新的方法和理論的啟迪。區域研究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既互融又緊張,不同社會學科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存在分歧。在冷戰時期,現代化理論成為區域研究的重要背景,但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區域研究開始經歷批判、反思和變革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區域研究逐漸擺脫了西方中心的視角,開始反思和批判現代化理論,并受到世界體系理論和依附理論的沖擊。“9·11”事件之后,區域研究被重新重視,美國學界提出了重建“區域”的空間邊界、追蹤跨國流動的影響和深度情境化等新的區域研究方案。敘事主體的思維模式對于區域研究極為關鍵,不僅從根本上決定著敘事的立場、視角和方法,還決定著區域敘事的有效性。美國區域研究創建時期的初代學者意識到,區域研究需要當地學者的參與,以提供不同文化視角。然而,隨著冷戰的加深,區域研究逐漸制度化,冷戰需求與學術研究興趣相結合。20世紀70年代批判浪潮興起,第二代區域研究學者提出要重新爭取區域研究的主動權。經歷了第三代學者相對沉寂的反思期后,美國范式仍然具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并為區域研究提供概念框架和理論支點。進入21世紀,美國學者也在探尋區域知識生產的新發展方向。
摘編自《光明日報》
【賴德勝:深化供需結合,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賴德勝指出,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推動供需做強做優,推進供需深度融合,暢通供需高質量循環。具體來看,要著眼于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不斷增強消費的能力,改善消費的環境,擴展消費的渠道,提升消費的意愿,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充分釋放消費潛力;更好發揮投資對于擴大內需的關鍵作用,擴大有效益的投資;處理好政府投資與社會投資的關系。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升級的動態適配性,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繼續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創造制造業新的競爭優勢;系統布局和推進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的勢能,將其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效能;進一步發揮國際循環在促進供需結合中的作用,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進程中把握新的機遇。
摘編自《學習時報》
【陳健、陳志:積極推進重大專項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陳健、陳志認為,加快將重大專項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應從四個方面重點發力:一是堅持應用導向,優化體系設計,構建專項成果產業化組織管理體系,形成貫穿于重大專項全生命周期的產業化制度安排。二是用好市場機制,突出企業主體,加大企業參與或牽頭承擔重大專項的力度,加強產業鏈創新鏈融通布局,引導金融資金與社會資本進入重大專項領域。三是加快場景建設,培育自主生態,打造重大專項成果示范應用場景試點,圍繞應用場景加快一體化布局,促進應用場景開放融合。四是創新政策工具,夯實保障基礎,健全重大專項成果示范應用政策體系,強化專項產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和激勵。
摘編自《科技日報》
【范志勇:解決好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才是消費發展的可持續道路】
中國人民大學崇實書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范志勇指出,當我們把提高消費作為發動經濟增長的抓手時,不僅要看消費的占比,更重要的是看消費支出增加能不能與投資活動形成良性的互動。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是消費增長的必要條件,沒有持續的經濟增長就難以實現持續的消費增長。短期宏觀經濟政策的刺激可能帶動消費的一次性增加,但是很難實現消費的可持續增長。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主要依賴服務業拉動經濟發展的后工業化時代。在養老、醫療等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的服務領域中,既涉及高科技產品的開發,又涉及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在高科技產品開發方面,圍繞智慧健康、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可以謀劃一批前瞻性、戰略性科技攻關項目,把數字經濟和5G技術與服務產業聯系起來。在勞動密集型服務方面,可以增加社區養老、社區醫療等服務的有效供給,降低養老服務供給的制度成本,使養老服務成為具有內生動力的新興產業,帶動就業和經濟復蘇。總之,促進消費的目標絕不僅僅局限于鼓勵消費者增加支出,更重要的是要為相關行業帶來政策利好,做大做強相關產業,培養中國的服務企業品牌。通過培育消費服務產業來解決居民日常生活中面臨的急難愁盼問題,才是消費發展的可持續道路。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